当前位置:

邵阳纵火案舆情分析报告

来源:红网 作者:红网 编辑:redcloud 2013-06-05 15:37:29
时刻新闻
—分享—

  一、舆情概述

  8月27日上午10时许,邵阳市自来水公司发生一起恶性纵火案,造成3名管理人员死亡,多人受伤。新闻一出,引发网友关注。

  8月27日上午11时39分,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率先在微博上披露了此事:“刚刚确认,今天上午10时许,湖南邵阳市自来水公司管理层正在开会时,有员工携汽油瓶冲进会议室投掷,当场烧死3名管理人员,烧伤多人。”舆情升温。

  8月27日下午14时左右,邵阳相关部门通报称,事故原因是因为内退职工石飞燕因不满子女就业安置问题。网友热烈讨论,舆情继续升温。

  8月27日下午16时左右,陆群发表微薄称邵阳市自来水公司纵火袭击案受害者为公司经理、党委书记隆新民,党委副书记、常务副经理饶晓阳,以及另外一名副经理。舆情达到高潮。

  8月28-29日,舆情开始降温。

  8月30日上午8时左右,石燕飞不治身亡。

  9月1日,舆情逐渐消退。

 

  二、舆情关注度走势

  图一邵阳纵火案事件的博文趋势和评论趋势情况 单位:篇

 

 

  图二 邵阳纵火案事件报道的媒体类型 单位:篇

 

  从图一,我们可以看到,事件一出,立刻引发网友关注,触动网络舆情的开关,引发网友关于事情真相的猜想。达到网络舆情的高潮,然后随着官方通报事故产生的原因,舆情慢慢降温。从事件的传播规律我们可以看到,微博和评论出现了符合各自特点的舆情现象。微博的及时性使其成为触发网络舆情的先锋,在事发当日就达到了传播量的最高值,如果不能对微博进行有效的监管,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越来越多。而评论就不一样,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所以具有滞后性。从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评论在事发之后的28日才达到顶峰。

  从图二我们可以知道,在网络舆情中,微博和论坛占到重要的作用。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在11时左右率先发布的关于事件的微博对事件的扩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截止至目前已被评论和转发3000多条。接着在16时左右,也是此次纵火事件的舆情高潮,陆群发表了关于邵阳纵火案最新权威信息的微博,此条微博被转播和评论1700多条,可以说,这条微博对于此次网络舆情的高潮具有推动作用。

  最后随着真相的还原,舆情逐渐降温直至慢慢消退。

 

  三、网友观点倾向性分析

  关于邵阳纵火事件中石燕飞的行为,笔者根据天涯论坛和红网论坛网友回贴所表达的观点进行整理,得出如下数据:

 

  石燕飞是“英雄”(31%)

  网友“文学周易周心树”:近年来,越来越觉得“为人民服务”是句典型的“假、大、空”了!官无论怎么做,人民不认帐,比如官修路,民想到“贪污”、“潜规则”……拿女英雄石燕飞来说,她的领导所做作为不仅仅是她看不惯了,只是她的火敢烧罢了,她没有当苟活者!从悲悯的角度说,我向她默哀,由衷的致意。

  网友“无心去旅游”:有感于邵阳纵火案。我宁愿相信:人如果不是被逼上绝路,没有人愿意拿命去换。我佩服她的勇气,却为她不值。狗官固然该杀,但你杀得完吗?我觉得你的命比它的命金贵,好好活着,等着看它的下场。

 

  石燕飞是“莽妇”(9%)

  网友“老子姓李我是老李”:做事不能极端,议事也不宜极端。石艳飞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更害了家人,这份爱不可取,这种行为不可鼓励!

  网友“红娘子A”:石某的行为是极其愚蠢的犯罪行为,她不仅以非法方式剥夺了别人的生命,毁了别人的家庭,同时也毁了自己及其家人。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石某的犯罪行为不仅没有被大多数网民视为卑劣的手段,反而有人在为她歌功颂德(称之为女英雄),这不得不令人对当今社会人们思维方式的深思。我们不妨想想,石某是真正的为民请愿还是为了一己私欲?当她的私欲没有得到满足时,就采取如此残暴的手段杀人,这符合常理么?像石某这样的不法分子,又有什么资格被称为“英雄”呢?

 

  纵火事件折射出体制问题(27%)

  网友“弥勒情怀”:世袭,在社会主义的中国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可恨、可悲、可叹!这是对民众的不公,是权力的私化,是官场腐败的产物!总有一天它会被民众的怒火所烧毁!

  网友“半山”:自来水公司女职员也许是个人天生性格狭隘,但如果单位有一个良好公平的制度体系,我想她不会选择这样极端而惨烈的方式来对付自己的上司,因为合理公平的制度所赐予每个人的机会都是一样的,你要想获取利益,只要依靠自己的把握,而不是领导的恩赐。

 

  质疑真相(12%)

  网友“下面我随便说两句”:这是事实真相吗?如果你说是,我只能把这女人看做是神经病了,因为正常人都可以想得到,她做这种事情,完全是损人不利己的啊,自己要承担杀人罪名,已经进公司的儿子势必受到巨大影响而无法在单位生存,另一个儿子显然更不可能进了,家庭破碎。她这么做不是神经病是什么????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

  网友“州官在放火”:事情真相还有待继续调查吧。目前所报道的事故起因,只是自来水厂方的一面之辞。反正我也不相信,两个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的母亲会这么极端。

 

  其他(19%)

  网友“雄溪镇书记”:官员被杀,网民狂欢,折射出官民矛盾达到一触即发的临界点。官员是公仆,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一个为公众服务的人本应受到普遍的尊重,现在却普遍被仇视,这非民之错,而是官之错。 天下难治者,非民也,官也。不知这把怒火能否烧醒还在纸醉金迷、温香暖玉中浑浑噩噩的官爷们?

  网友“喝多了点”:在党中央大力推行和加强网络问政的今天,在网络问政正逐渐成为一种执政新风在各级政府盛行的今天,很显然,邵阳市委市政府在这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

 

  四、媒体评论摘要

  要遏制邵阳纵火案的再次发生,就得强化国企领导层的廉洁自律,并通过建立健全人事制度,堵住“员工顶职”的后路。但更大的公平则在于:每个公民想要得到的,并非普遍腐败中的利益均沾,而是良善竞争中的机会均等。(《京华时报》)

  公共资源的分配不公以及难以获得发展机会,不仅导致社会对“官”的不信任,甚至仇视,也导致一些人铤而走险、产生过激行为,这是一种潜在的社会风险。而排除这一风险的唯一办法就是,高扬“三公”(公开、公平、公正)旗帜,在各行各业切实推进“管理透明、分配公平、机会均等”原则。(美国《华侨》)

  可见,在这场利益厮杀中,被烈火吞噬的石燕飞和公司领导,其实都是践踏社会公平的始作俑者,只不过双方代表的利益阶层不同,扮演的“戏份”不同罢了。当他们在为私利斗得两败俱伤时,无论哪一方又何曾想过,你们所争抢的就业资源本就属于全社会,你们多掠夺一个,对社会而言就多丧失了一个机会,多增添了一份不公平。以一种不公平去挑战另一种不公平,这种“公平逻辑”本质上与社会公平相去甚远,这样的逻辑实属荒唐可笑。(《法制文萃报》)

  无论是既得利益者还是普通民众,如果不能从掠夺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去吁请和建设一个公平的分配环境,那么这种戾气势必愈演愈烈。公平的分配环境下,理应是机遇和福利的平等,而不能是场分赃的盛宴,分赃盛宴里的利益平衡不是公平,且公平迟早会在野蛮和暴力的争夺中化为泡影。(《法制日报》)

  当一些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就业岗位仅面向内部职工子女或有权、有钱的关系户代际传承,会产生“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加剧社会不公,激化社会矛盾。邵阳纵火案用充满暴戾的惨剧揭开了岗位“世袭制”的隐患,这种不公正的“霸王条款”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谁能保证石燕飞不会有后继者?(《半岛都市报》)

 

  五、舆情应对点评

  邵阳纵火事件是8月27日上午发生的,邵阳市委宣传部在27日下午就对石燕飞纵火的原因做了通报,及时地让公众了解事情的真相,最大限度地遏制了谣言的产生。这说明,相关部门在处理舆情方面的态度比较积极,事实也证明,之后舆情呈整体下降趋势。

  邵阳市自来水公司纵火案,把就业不公从幕后推到了前台,这起极端事件背后的“就业世袭”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对于网友比较关心的自来水公司职工岗位的世袭与人事任用制度,政府部门也未给出任何回应,这说明,相关部门在应对舆情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升。针对公众在各个舆论平台上的各种关切,我们的相关部门完全可以选择权威媒体进行发声,也可以选择频繁、及时地召开新闻发布会汇报各种信息、回答各种疑问,还可以选择自己拥有的官方网站,把各种信息放上去,甚至可以及时注册官方微博,针对各种疑问、猜测据实一一进行在线回答辟谣。但是,就是不能不辟谣。

  在网上,面对如此严重暴力事件,网友的“赞扬”声竟然多于“否定”声。网络舆论的一个特点,就是标签化。网民往往不会认真推敲事件本身的细节,而习惯于非常主观地作出善恶判断,他们给弱势群体石燕飞贴上“英雄”的标签,而把被烧死的三名管理人员认定为贪官。我们不能去认定网民的观点是对还是错,因为我们无法得知真相,真相才是谣言的最大杀手,当真相被掩盖的时候,我们就会被谣言左右。面对舆情危机,相关部门首先应该坚持开明开放的原则,通过实时的信息披露把握媒体的话语权,从而正确地引导公众。

来源:红网

作者:红网

编辑:redcloud

本文为红网舆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uqing.rednet.cn/content/2013/06/05/820063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