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包余额不足,还去贷款消费,是需要一定勇气的,但对有消费刚需的人来说还是有益的。”在银行工作的成先生认为,贴息政策能促进有消费刚需的人群消费。
“国家这次的补助力度还是挺大,但现在有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资质好的客户不愿贷款,资质差的又贷不到。”长沙银行工作的张先生说道。湖南银行的李先生也称,现在银行很多贷款放不出。
“收入不增长,贴息只能一定程度缓解还款压力,起不到关键作用。”陈先生认为贴息政策难从根本上解决消费动力不足的问题。
日前,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三部门正式对外发布《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旨在助力居民消费潜力释放、消费市场回暖。红网“时刻微民意”栏目展开微调查,了解民众对这波金融政策的看法。
调查显示:
超6成受访者曾贷款消费过。
对于对该政策的熟悉度,32.08%的受访者了解部分,37.74%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的占22.64%,仅7.55%的人非常了解。可见政策还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和解读。
该政策是否会影响贷款消费的意愿?45.28%认为不一定,要看具体需求,24.53%的人认为不会影响消费意愿,选择会提升消费意愿的占3成左右。认为该政策能提升消费意愿的占少数。
近期明确有贷款消费计划的受访者仅9.43%,58.49%的人没有贷款消费的打算,32.08%的人则选择视情况而定。可见受访者中,受政策影响去贷款消费的动力仍显不足。
71.70%的受访者在贷款消费时,最关注“贷款利率及贴息情况”,还有部分受访者最关注“办理流程便携性”等因素。
关于对“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还有什么看法或建议?有的呼吁“适当加大贴息力度”“建议对二孩家庭零息贷款”以刺激消费和生育,还有建议“贷款审批环节要严格把关”,普遍对该政策大力支持。这些声音也直指政策在力度、针对性和风险把控上仍需进一步优化,也表达了受访者对该政策促进消费能更稳妥、更精准的希冀。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的李鑫主任从专业角度分析道,这项政策的核心在于“财政金融协同降成本”。政府通过财政资金补贴部分贷款利息,直接减轻居民的借贷成本。从金融学角度看,这相当于修正了信贷市场的价格信号,能有效缓解居民的流动性约束。通俗地说,就是让老百姓更敢借钱消费。这背后的理论支撑是跨期消费选择模型,降低融资成本会激励人们把未来消费提前到当下。但具体实效,还需等政策真正实施后,观望一段时间才好具体评判。
智库微建议:
加强政策解读,消除信息壁垒。针对近六成受访者对政策不了解的情况,建议全方位拓宽宣传渠道。利用政府官网、主流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将政策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制作简洁明了的宣传图文、短视频,重点说明贴息范围、申请条件、办理流程及实际优惠,让民众全方位了解政策,消除信息壁垒。
调整贷款审批标准,扩大覆盖范围。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放宽中低收入群体的申请条件,建立更全面的信用评估体系,将收入稳定性、消费需求合理性等纳入评估因素,而非仅依据资产规模等硬性指标,让真正有需求的群体能享受政策优惠,避免“资质好的不愿贷款,资质差的贷不到”等问题。
来源:红网
作者:红网智库 实习生 陈虹希
编辑:刘炜翔
本文为红网舆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uqing.rednet.cn/content/646942/52/15208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