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舆评 | 54岁阿姨上岸法大硕士?别让假消息一再“登堂入室”

来源:红网 作者:张瑜 编辑:周怡琳 2025-09-04 15:23:25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舆情中心(红网智库)出品

文 | 张瑜

正值开学季,“54岁河南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励志故事引发网络关注。然而,众目睽睽之下,越美丽的谣言,越容易被戳破。

网贴_副本.png

相关帖子。

据澎湃新闻报道,8月30日,账号名为“美丽人生”的网民在某平台发帖自述,“54岁硕士研究生今天去开学啦。从河南县城考到北京大学圈,我用了30年时间。现在在去北京西站的火车上,9月1号开学,提前去学校看看。”帖文所配的实况照片,是一名年龄偏大的女士与一张“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合影。

次日,发帖人还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五十多岁考研:“退休后我的时间很充裕……偶然间就觉得学点有用的东西,还能开阔知识面……”谁说五十出头就该颐养天年?谁说梦想有年龄上限?这样的叙事可谓满满的“正能量”。

然而,“打脸”来得很快。9月3日,中国政法大学方面回应:经该校研究生院核查,该校录取的2025级硕士新生中,没有50岁以上、河南籍的人员。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互联网时代,总有人剑走偏锋,通过不正当手段博取关注,试图将流量变现牟利。编造虚假的正能量故事,就是其中的套路之一。然而,立于网络聚光灯下,就要接受大众的细致审视。越完美的骗局,越容易被揭穿,随之而来的流量反噬往往也是成倍的。

“54岁阿姨上岸法大硕士”,已真相大白。名为“美丽人生”的发帖人,势必要承担不那么美丽的代价。这也给其他心怀不轨者敲响了警钟:企图套路他人,最终套住的往往是自己。

故事至此也就接近尾声了,但要说彻底画上句号还为时尚早。值得关注和反思是,复盘这则假消息的传播链条,其间出现了“正规军”的身影——有媒体直接援引帖文内容,将其发布在了官方微博上。

中安在线_副本.png

媒体微博截图。

这则“新闻”对于虚假信息的助推作用,很难精确量化,但媒体以权威身份背书,让假消息得以“登堂入室”,对舆论生态的破坏不容小觑。去年,“秦朗丢作业”的假新闻刷屏互联网,教训就不可谓不深刻。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底线。网帖内容属于“单一信源”,说白了就是“一面之词”。当事人既可能基于恶意,制造出了彻头彻尾的假消息,也可能出于立场倾向、认知局限,遮蔽或扭曲了部分事实。记者若不加甄别与核实,媒体若直接沦为“搬运工”,也就容易被带偏,为不实信息的大范围传播提供“肥沃”土壤,误导读者与公众。

其实,媒体行业发展至今,已形成相对完善的专业操作流程与规范。对单一信源进行多渠道、多维度的交叉核实,本是新闻采写的“入门功夫”。媒体如果能恪守专业主义,就不难避免新闻失实这种低级错误。遗憾的是,出于生存或发展压力,有的媒体为了追求流量,淡化了对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放松了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

别让假消息一再“登堂入室”。人无信不立,媒体亦然。媒体之间的内容竞争,拼到最后,看的是谁更专业,谁能够持续给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保障新闻的真实性,仅是基本底线要求;底线失守的媒体,很难行稳致远。舆论场呼唤的,是坚守专业主义的媒体;能够在舆论场中站稳“C位”的,也是那些以真实为根、以价值为魂的专业媒体。

来源:红网

作者:张瑜

编辑:周怡琳

本文链接:https://yuqing.rednet.cn/content/646943/96/1525562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