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王培军事件舆情分析报告

来源:红网 作者:红网 编辑:redcloud 2013-06-05 15:41:47
时刻新闻
—分享—

  8月7日,湖南湘潭市雨湖区鱼贩王培军喝农药自杀,自杀的原因引爆网络。事因7月25日,王培军与一辆三轮车发生刮擦事故,三轮车主跳车时致一名83岁老太摔倒,王培军扶起老人,将其送到医院检查,但之后却引来了连环索赔,因无力承担,王培军选择服毒自杀。做好事遭索赔时常见诸报端,还记得“彭宇案”曾轰动一时,王培军事件引来网友对此类事件和道德讨论热潮。现红网舆情研究中心针对此次王培军事件网上舆情分析如下:

 

  一、舆情概述

  7月25日,王培军骑着三轮摩托车进货回菜市场,不慎与一名卖小菜女子所骑的三轮车发生刮擦,女子跳车时撞倒了一位83岁老太太袁某。王培军立刻上前将老太太扶起,并搬来一把小凳子让她休息。王培军与买菜女子商量,两人共拿了100元钱给袁某,王培军除了60元,卖小菜的女人出了40元。随后,王培军送袁某去医院检查,拍了3张X光片,检查结果显示没问题,王培军支付了所有费用。

  7月26日,袁某找上门来,索赔7000元,后经派出所调解,王培军赔偿6500元给袁某。并打好收条“一次性负担,以后不负任何责任”,派出所副所长王卫民签了字。

  8月6日上午,经派出所调解,王培军同意再赔偿6000元。

  8月7日,被索赔20万元,因无力承担,王培军服毒自杀。

  8月9日上午8点,《鱼贩扶起老太后连遭巨额索赔 无力应对服毒身亡》的新闻引爆网络,一瞬间引发网友关于道德讨论的热潮。新闻事件一出就引发舆情高潮。

  8月10日,《雨湖区初步查清王培军服毒身亡的情况》表明相关部门初步查清事情真相,网络舆情略有降温。但网友讨论仍比较热烈。

  8月11日,网络舆情逐渐消退。

 

  二、舆情关注度走势

  王培军事件在红网论坛的帖子走势图单位:篇

 

  在该事件的传播过程之中,我们看到的了由新闻事件引发舆情危机的一个传播模式,即媒体→网民的传统传播轨迹。此次舆情危机,起源于8月9日《鱼贩扶起老太后连遭巨额索赔 无力应对服毒身亡》这则新闻报道,此新闻一出就在网络上受到了强烈的关注,引发了网友关于道德与法律的讨论,有网友不禁问到:“做好人扶起来结果遭到恶意敲诈,惹一身官司,做自私人不扶,又说人自私没良心,惹一身责骂,我想请问,这社会到底怎么啦?”

  从王培军事件在红网论坛的帖子走势图我们可以看到,网友的讨论高潮是在8月9日新闻事件发生之后,随着中国雨湖网关于《雨湖区初步查清王培军服毒身亡的情况》的报道,网友讨论热潮略有降温。

 

  三、网友观点倾向性分析

  关于王培军事件,笔者根据微薄、相关贴文的评论进行分析,发现网友观点如下:

 

  1、派出所帮“倒忙”

  面对无休止的反复索赔,面对这道德的风险,对于鱼贩而言,派出所的调节其实帮了“倒忙”。事后医院的信息显示,受伤老太因右侧第六根肋骨骨折住院12天,仅用了2900多元医药费。但是,第一次派出所的调节,鱼贩便已赔偿6500元,而后第二次派出所的调节,当事人又需赔偿6000元,甚至传说索赔额高到20万。那派出所调节时,是否实地确认了受伤老太的伤情、治疗所花的费用?罔顾事实的索赔,是否已构成敲诈?如果调节能够实事求是,根据事实,依据法律和基本的社会道德,那么决不至于出现无休止反复索赔的情况,鱼贩之死也就能够避免。(丁洪峰)

  为什么会在派出所的参与下,导致悲剧的发生?这起事件值得公安机关反思,决不能认为此悲剧与公安机关无关痛痒。(中国经济网网友郭喜林)

  无力赔偿选择自杀,可以看出当事人是个性格温和、本分老实的人,而被扶起老人的家属及当地派出所的做法让人接受不了。派出所只是一味的协调,并没有积极的调查事情真相还当事人一个清白,所有的责任和费用都由当事人来承担,这种做法有失公平。被扶起老人家属对于当事人自杀事件没有一丝丝后悔,冷血的让人看了心寒。(中国经济网网友萧萧)

 

  2、鱼贩自杀是输给了道德和法律

  在某种程度上,一些老人跌倒或者被撞倒,并非是偶然事件,早已超越道德的范围。而且,是一件有组织、有预谋的事。直接一点说,已经被一些势利小人或者诈骗分子,策划成了一场敛财的事故,或者已上升成发家致富和福泽后人的手段。而他们的惯用方式是以同情为诱饵,以勒索敲诈为鱼竿,当然,也少不了派出所等包养鱼池的人,然后,瞅准机会撒网,等待鱼儿上钩。而愣头愣脑的王培军,不幸上了83岁老太的鱼竿,而且成了其眼中的一条大鱼,正当他们准备用刀俎宰割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王培军因不甘心任人宰割,最后服毒自尽。(魏奇峰)

  湖南鱼贩王培军在一起剐蹭事故中扶起不是自己撞到的老人,并将其去往医院后,被老人的儿子不断讹诈,在达成和解协议后,又向其索要20万,因无力支付,在自己店中自杀身亡。当行善不受保护,助人本身就意味着惹祸上身时,把丑恶都归结于民众道德低下,有失偏颇。(新浪微薄早报客)

  前有彭宇、殷红彬,现有王培军。在如今的法律环境下,见义勇为已成愚蠢行为。不要责问为何现在社会道德缺失,因为缺少了法律的保护,对道德一味拔高是无耻之极的。(新浪微薄阿里二世)

 

  3、袁家人让“善心”很受伤

  当善意得到的回报不是感激而是戕害时,善意将不可避免地消退甚至消失。当善意的付出屡屡为好心人带来难堪,甚至是不幸的遭遇,并最终导致戒备心理完全压倒善意,面对求助,百姓人人自危,“袖手旁观”的尴尬也就不可避免。通过这起事件的发生,也提醒社会各方必须要尽快完善相应的“撑腰”制度,政府要通过科学有效的举措来为公众的善举来保驾护航。(网友陈国琴)

  在政府和社会没有做出很好准备的前提下。人们往往用“别和陌生人打交道”来武装自己,在这个不信任的“瓶子”的阻隔下,做好人就不得不支付很庞大的社会交往成本,这种成本主要来源于人们相互间的不信任与社会心理的无序——做好人最终会让你遍体鳞伤。(新浪网友大漠西)

  人家鱼贩子遭遇不幸,能出手相救老太太已经是够仁义道德了,作为其家属子女们怎么能不讲道德,不知廉耻呢?将心比心,如果是自己帮了别人又被索赔,自己心里究竟是什么滋味,会好受吗?(天涯网友爱宝宝)

 

  4、面对跌倒的老人,你会不会扶?

  (此数据来自新浪网)

  我们的社会即将进入老龄化,更多的老人随时都需要周围人的帮助。但这些摔倒的老人如果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为一已私利而一次次地破坏社会的道德,抑或社会的制度如果不能充分地保护好人,还如何伸出援助之手?不能扶的老人到底还有多少?(中国经济网网友银盛)

  以前在学校的时候就是,每次在火车站遇到说差钱回家的老人我都会给,其实我知道十个人里面估计十个都是骗子,可我总希望能运气好帮到一个差钱回家的老人,毕竟是老人,如果你的爷爷奶奶在外面迷了路,你也会祈祷有哪个人能帮到他们。老人跌倒怎么了,照样扶。(新浪网友请叫我风间吧___mj)

  这事再次教育了我,遇到老人跌倒,千万别去碰他们。不是因为他们为老不尊,而是这个社会已经堕落了。(新浪网友 whzwg)

 

  四、媒体评论摘要

  敬老扶老、相互谅解尊重本是公共道德的范畴,但是面对纠纷,道德已然无力;面对索赔,民事调解与诉诸法律当是正常的诉求渠道,但调节失败,诉诸法律成本高昂。那么即便他选择坚强的活着,除了赔偿之外,又如何畅通的解决纠纷、维护失落的道德感?(中国网)

  湘潭鱼贩王培军就因为缺乏对社会对救济对公道的信任,在遭到老太连环索赔后,因无力应对服毒自杀。索赔从60元一路飙升到20万,人们除了谴责老太一家贪婪无状外,更哀叹某些方面风气败坏。当然,王培军之死,更折射出救济渠道的缺失。当地派出所虽一度发挥过调解作用,却没能产生足够的约束力。试想下,如果有一个不再羸弱的调解机制,百姓均知之、敬之、畏之,那么老太一家还会单方撕毁“一次性负担,以后不负任何责任”的协议,一而再再而三地狮子大开口么?困难者有了强有力的救济资源,王培军的悲剧还会发生么?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信任,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不信任。(天津网)

  试想,假如王培军用法律武器来维权,权责明晰,不必担心赔偿上的“不断涨高”。可以说,这本是一场完全可避免的“悲剧”,只要底层人们的法律信仰够“丰满”。可惜,因为法律课的空白,悲剧消弭也只能系于“如果”。(华西都市报)

  为什么会这样?王培军选择人性,却被人性逼进死角;他选择相信派出所的调解,谁料赔偿金额却在调解中飙升到20万元 。或许,王培军只是太傻太倒霉,谁叫他碰上了袁老太一家。但是,无论是王培军,还是你和我,谁能保证需要救助的人不是“袁老太”?在这种情况下,唯一能够保证我们不被缠上,让我们勇敢选择善良和担当的,只能是超越人性的法律和制度救济。(和讯网)

 

  五、舆情应对点评

  王培军事件发生后,矛头直指袁家人和当地派出所。于是有记者通过电话联系到了袁某的儿子沈某,沈某称,王培军自杀的消息他是听人说起的,“真没想到他会自杀”。沈某一再强调,自己从未向王培军索要20万元赔偿金,更没有找人持刀上门威胁。对于王培军自杀一事,沈某表示:“我很同情,但也觉得他太过脆弱。如果真遇到持刀威胁,应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才对。”

  记者也通过电话联系了副所长王卫民。王卫民说:“我是主持过调解,但这与他自杀无关。采访此事必须所长同意。”记者打电话给所长曹毅芳,她称正在外面开会,要记者晚些时候联系。晚上6时后,记者再次拨打曹毅芳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这说明,相关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能力有待加强和提升。

  面对此类危机,相关部门首先应该坚持开明开放的原则,通过实时的信息披露把握媒体的话语权,在最短的时间内明晰权责进行相应的处罚来平抑高涨的舆情。真诚、切实、及时地让公众了解事情的真相,最大限度地平息民众的不满和负面情绪是应对网络舆情的根本之策。对于暂时无法妥善解决的事件,则要开诚布公地向民众作出解释,以尊重民意的态度和积极行动的姿态来取得民众的谅解和支持,这也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凝聚力。很显然,关于王培军事件的舆情应对,派出所是做的不够的。

  可以说,王培军的悲剧见证了底层社会法律意识的淡薄,这也提醒我们:底层社会人们的法律意识需要加强,王培军完全可以不用死就能解决问题,但他却因为法律意识的淡薄,最后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王培军之死有很多疑点待解,老太太的伤到底如何?当地派出所是怎么调解的?袁老太家人是否威胁并索赔20万?王培军到底是因勒索而自杀,还是其他原因自杀?这些疑点都还没有完全揭开,都要靠事实来验证。在人人都自危的心理下,许多网友的围观通常是感性代替理性的,澄清事实、表明是非,是避免王培军事件转变成“彭宇案”而危害社会心态的必要举措。关于社会道德与法律的探讨还将继续。

来源:红网

作者:红网

编辑:redcloud

本文为红网舆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uqing.rednet.cn/content/2013/06/05/820063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