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舆评 | “负面舆情”是否负面,关键在能否善用善治

来源:红网 作者:张瑜 编辑:刘炜翔 2025-10-24 20:40:16
时刻新闻
—分享—

局长.png

视频截图。

红网舆情中心(红网智库)出品

文|张瑜

最近,深圳的一位小哥火了。

随时可能砸到人的“危墙”、设计不合理的斜坡、不合理的灯杆标语、路边挡道的绿植、有安全隐患的井盖……两年多来,这位小哥将镜头对准了城市基础公共设施,累计发布千余条视频。与此同时,深圳相关部门快速有效回应,小哥所反映的问题大都得到落实整改。

双方的良好互动,很快吸引了网友们关注。小哥因此走红,被笑称为“深圳多管局局长”。不少网友也为深圳市政府点赞:“还得是深圳,主打一个听劝”“这就是深圳速度”。

原本,城市基础公共涉事被曝存在种种问题,算得上是负面舆情,但深圳相关部门积极应对和处置,最终收获了正面口碑与形象。如此喜人一幕,或有偶然因素,但也映射出一个必然逻辑:负面舆情看似负面,若能善用善治,最终也能收获正面成效。

应看到,部分社会矛盾与问题,不会因无人提及而自行消失,有些还可能因长期存续、积累而发生“质变”,导致更为恶劣的后果与危害。届时,职能部门所面临的,或许是一个巨大舆情“炸弹”。

“多管局局长”之类的热心市民,又或者其他心系公众利益的“吹哨人”,实际上就像是指出患者疾病所在的医生,为职能部门提供了“预警信号”。若能予以正面接纳,积极进行整改,所谓的负面舆情,非但不会损害公信力,反而能成为完善治理的“助推剂”。

现实中,一些地方存在“舆情洁癖”, 容不下“刺耳”的声音。特别是,一旦出现较大、较多的负面舆情,就急于处理人,甚至“无过也罚”“小过大罚”。下级部门与人员由此产生舆情焦虑,对于网上的负面信息,首先考虑的往往是“封、堵、删”,只求尽快“灭火”“静音”。至于事件背后所涉的制度性、根源性病灶,则往往被遮蔽或轻视了,进而又导致“按下葫芦起来瓢”的尴尬困局,得不偿失。

或许,应由上而下传递这样一种导向:负面舆情的数量与声量,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工作成效,但它绝不是唯一指标。没有负面舆情,并不代表没有问题。出现负面舆情,也并不可怕。更重要的是,问题发现得是否及时,处置得是否得当,整改得是否彻底。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综合评价机制,下级或许才会从“怕舆情”走向“用舆情”,从“避风险”转向“治问题”。

总之,“负面舆情”是否负面,关键在能否善用善治。“深圳多管局局长”与当地相关部门的良性互动,实际上就是一个成功的样本,也带来了不少有益的思考与启示。

来源:红网

作者:张瑜

编辑:刘炜翔

本文链接:https://yuqing.rednet.cn/content/646954/68/1537819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