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舆评 | 招聘会“招”来的不该是舆论风波

来源:红网 作者:张瑜 编辑:刘炜翔 2025-10-22 09:09:26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png

南昌大学招聘会现场出现露骨女主播海报。

红网舆情中心(红网智库)出品

文|张瑜

两场招聘会,“招”来两场舆论风波。

据媒体报道,10月16日,南昌大学招聘会上有企业招聘女主播,其海报因内容“露骨”被批低俗;10月18日,某地一企业举办的招聘会中,多个岗位标注“35岁以下”,被质疑存在就业年龄歧视。


南昌大学致歉.png

南昌大学发布情况说明。

面对网络上的批评,南昌大学发布情况说明称,涉事企业摆放的海报未向学校报备,但也承认“现场巡查工作存在疏漏,这反映出我们的工作不细致、不到位,对此深表歉意”,并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入校招聘企业资质审核和现场巡查。

另一企业则回应,公司主要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对接平台,具体招聘条件由各品牌自行制定,但会将相关情况反馈给负责同事以及用人企业,争取在第二轮招聘会中做出改进。当地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回应,招聘会前已明确强调,严禁招聘物料中出现歧视性内容,后续将加强监督巡视。

复盘这两起事件,首先应看到的是,就业从来都是民生首要关切。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各类招聘活动所获得的关注度较之以往更高。在此背景下,招聘会中一旦出现背离法律或道德的信息,与求职者及大众的期待产生“碰撞”,往往很容易引发广泛而激烈的反弹。

招聘会“招”来的不该是舆论风波,主办方须竭力守好审核关。从观念层面讲,主办方首先应端正自我定位——既是连接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平台搭建者”,更是招聘活动的“信息把关人”。

具体操作层面,审核工作不应止于企业资质的核验,还应延伸至岗位条件设置、相关宣传物料等环节。对有违道德风尚和法律要求的内容,应预先实行筛查,充分开展评估,排除潜在的风险点。现场巡查自然也应是标配,对违规内容必须及时叫停、撤换。同时,应建立事后问责机制,对审核失守的环节明确责任主体,公开整改结果。

职能部门同样不宜缺位。以就业歧视为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网信办早前发布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加强对就业歧视行为监管”,“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完善招聘信息管理制度,推行招聘信息规范格式,防止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布含有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歧视性内容的招聘信息”。对于明显低俗、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招聘信息,同样不能听之任之。无论如何,该规范的要规范,该引导的要引导,该处罚的必须处罚。

每一场招聘会,既展现企业的用人观,也检验主办方的管理能力,反映监管部门的治理水平,更一定程度影响人才流向,关乎一座城市的发展与未来。当规范有序成为招聘常态,当求职者普遍感受到的是尊重与友善,企业、主办方、监管部门乃至地方治理者,一定会从汇聚而来的人才手中获得丰厚回馈。反之,迎来的或许就是“用脚投票”,是一次次无声的“回击”了。

来源:红网

作者:张瑜

编辑:刘炜翔

本文链接:https://yuqing.rednet.cn/content/646954/65/1536934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