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舆评 | 又见医院“喜报”:前车之鉴缘何未成后事之师?

来源:红网 作者:张瑜 编辑:刘炜翔 2025-10-17 14:25:03
时刻新闻
—分享—

喜报.png

相关图片。

红网舆情中心(红网智库)出品

文 | 张瑜

“热烈祝贺兰石医院‘再创佳绩’,9月份门诊人数7577人、住院及门诊手术台数426台,10月份开诊第一天门诊人数451人、手术25台。”最近,这则医院“喜报”引发舆论关注。

类似的荒唐场景并不鲜见。2022年,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发布“喜报”,祝贺“急诊人次突破200万”;2021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发文称,“热烈祝贺胸外科2020年度手术量突破1000台”。

诚然,诊疗数据的上涨,是众多患者选择的结果,彰显着医院的医疗水平,反映了外界对医院的认可。但每一次就诊、每一场手术背后,都是一位患者乃至一个家庭的疾苦。庆祝就诊人数、手术台数,如同将医院的欢喜建立在患者的伤痛之上,缺乏最基本同理心,着实“病”得不轻。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此番卷入风波的兰石医院方面回应称,事件起于一名新员工将内部会议数据做成“喜报”发到了朋友圈,“我们认识到了在思想意识和价值导向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出我院在思想教育、规范管理方面的疏漏,我们进行了深刻反思”。

不排除兰石医院收获了一位好员工。他(她)不怕苦不怕累,没有任务就主动给自己创造任务。但要说这样一位好员工,偏偏在关键环节上越过领导审核,擅自制发挂着医院头衔的“喜报”,逻辑上恐怕隐隐存在矛盾。

院方回应的“后半句”,倒并无虚言。“喜报”不论是出于个人之手,还是出自集体之意,都暴露出医院内部在价值导向上存在偏差。进而言之,在院方的制度文化氛围中,“利益追逐”或早已成为主导逻辑,“人文关怀”被挤到了边缘地带。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媒体披露了卫健部门对黄石博仕肛肠医院的调查:125份抽查病例中,113份存在过度医疗行为;就诊患者手术率超90%,远超当地平均水平。

个别公立医院也不例外。去年11月,国家医保局通报披露,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等,存在超标准收费、过度诊疗、分解收费、重复收费等问题。其中,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所涉违法违规金额最多,达3466.7万元。

当患者被当作一台台行走的“提款机”,相关医疗机构与人员难免由功利而走向冷漠,甚至彻底丧失仁心初心,走向医者与公众的对立面。

医疗事业不能滑向过度逐利的歧途。监管部门应强化监督问责,画好“红线”,搭好“高压线”。医院也应时刻校准发展方向,从制度文化上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实际上,“利人者利己,达人者达己”。当医疗机构与人员能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时,自身必然也会获得更丰厚、更长远的现实回馈。

说到底,医院“喜报”报出的,是医疗服务领域价值导向之忧。相应的纠偏工作,亟需广泛深入推进。否则,再多的前车之鉴,也可能被忽略;再沉痛的教训,也可能被轻慢。各类有损医患和谐关系,削弱医疗事业公信力的舆情风波,还可能一再重演。

来源:红网

作者:张瑜

编辑:刘炜翔

本文链接:https://yuqing.rednet.cn/content/646954/51/1536034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