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敏感案件司法审判中的舆论风险

来源:单学刚 作者:单学刚 编辑:redcloud 2019-06-24 10:52:17
时刻新闻
—分享—

  1月18日,微信公众号“一线动力”发布文章《心凉!民警曲玉权被害案判决结果公布,杀人犯最高刑期13年》报道哈尔滨民警曲玉权牺牲案件,迅速引发关注。根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统计,从1月18日至24日,与曲玉权案二审宣判相关的网络新闻633篇,微信文章2636篇,微博2940条,成为舆论热点。司法案件的审判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的基本原则,让公众感受到公平正义。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全民围观时代,各级法院在敏感案件的审判中,也不能不考虑可能引发的舆论风险并进行防范和化解,以实现案件审判在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有机统一的局面。


  哪些敏感案件容易引发舆论关注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因而司法案件备受媒体和网民关注,容易成为舆论热点是可以预见的。以下几类案件尤其要引起重视。

  其一是涉及到历史遗留的疑似冤假错案的再审。这类案件持续周期长,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网络中“情绪派”“事实派”和“理性派”观点时常激烈交锋,并不定期地反复成为热点。其二是涉及社会公共、职业群体和个体安全的案件。安全感是备受关注的基本问题,特定群体或广大民众对案件关切而引发的舆论压力对司法审判会造成一定影响。其三是重大贪腐案件,特别是曾任高级领导职务的“老虎”在审判过程中极易引起关注,其犯罪细节和量刑标准是核心关注点,也需谨防政治谣言和不良影响借机扩散传播。其四是涉及社会群体对立情绪和冲突的案件。如有关劳资纠纷,贫富摩擦,征地拆迁,城管执法等领域,网络情绪很容易由单纯的个案之争演变为对整个群体间关系的探讨和吐槽,导致事件升级放大。其五是涉及社会名人和泛意识形态领域的案件。此类事件仍有一定的炒作空间,易引发各种猜测和“推定”,需强化信息公开和理性引导。

  基于这些基本现状,各级法院在敏感案件审理过程中要建立一套全面系统的舆情监测、研判和协调工作机制,提前做好相关的风险评估,提出应急预案和引导策略。重大风险点要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各个相关业务部门和宣传部门参与的舆情应对协调领导小组,根据舆情可能的传播情况,按照特别重大、重大、一般、较小等标准进行分级,分别制定不同的响应方法和工作标准,启动相应的预案。领导小组要指定专人或组对舆情进行动态性研判,汇总信息,决定回应的时机、口径、原则和内容等。


  提升回应能力 避免次生舆情

  面对敏感案件,各级法院需尽快确定回应原则、内容和口径,及时利用各种渠道组织有效的正面回应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这里还要特别注意细节。

  如在曲玉权案中,哈尔滨中院在1月19日利用官方微博发布通报,表示该院已组织人员进行评查,认为本案认定事实清楚,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呼吁网民理性看待。然而,这一回应也引发一定争议,特别是描述曲玉权的死亡是由于被人厮打致多处软组织损伤、剧烈活动等因素导致冠心病急性发作引起的,这里的“厮打”一词就引发了质疑。“厮打”有打架,相互扭打之意,质疑者认为曲玉权是在正常出警履职且无过错的前提下被殴打致死,而不是参与集体斗殴,此处描述显然与公众感受不符。

  此外,曲玉权案舆论升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官方有意隐瞒并限制事件讨论,这也引起了不满情绪。舆情走热后,有关于疑似当地公安部门要求民警不得讨论、转发、评论该案的禁令被曝光,网上一些相关讨论的文章也被删除或禁止跟评。

  近年来,司法和舆论良性互动、在法理情中找到平衡点,获得认可的案例并不少见,只有以真诚的态度面对公众,引导理性探讨,才能赢得理解,推动进步,一味封堵不是此类舆情引导的最佳方案。

(邹自淼)

来源:单学刚

作者:单学刚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