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公车改革问题一直饱受社会各界关注,如今距离检验车改结果的日子越来越近,有关改革成效、进展成果的讨论也更加激烈。在公车改革过程中,随着网络的曝光率逐渐变高,组织上的监管一再加紧,公车私用、公车滥用问题得到了有效医治。初步的改革成效也获得了网民的一致点赞。网友“@swust李旭”称赞道,“这无疑是个得民心的好事,一方面让领导的形象更加亲民,拉进了官员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其二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减少点汽车排放也是做贡献了。”网友“@湖南女子学院张闻骥”认为,“公车制度改革,可以少养一批人,可以少养一些车,可有效避免公车私用的浪费行为,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用车行为,将大量不确定的用车费用控制在合理的可确定的范围之内,有利于节约开支,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
中国日报认为,中央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就初见成效,兑现了改革之初的诺言,成果值得欣慰。公车改革的成果如何巩固?当重视。对于政府机关部门来说,规避公车管理新规定的方法很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话刚落音,12月19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刊文《公车取消了,干部就不下乡了?》,文章称,在一些地方,车改后乡镇没了公车,少数干部就不下乡了,即使领导给交办了任务,也能不下乡就不下乡。此文章再次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有网民痛斥,“上有政策,下有借口及对策,这就是口口声声‘人民公仆’的作风。”是什么原因导致此现象的出现?舆论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一些媒体认为此现象出现是地方官员风气不正。四川在线认为,车改后不下乡,是“为官不为”的表现,是政绩观出现偏差,必须狠抓作风问题,不能让公车承载干部“为官不为”的“黑锅”。
人民网等媒体认为是懒政。@人民网指出,“随车车改的推进,一些新的问题也冒了出来。在一些地方,车改后乡镇没了公车,少数干部就不下乡了,即使领导给交办了任务,也能不下乡就不下乡。这样一来,车改倒成了一些人‘懒政’的借口。”
多数舆论将此归因于“一刀切”式的公车改革。网民“@闲人张较瘦”开门见山的说道,“这不是懒政,是一刀切的后果!不让公车私用,你想私车公用?”
新京报认为,公车不应该是全体公务员“人见人有”的一种福利,而是公务员履职履责的一个辅助工具。公车补贴不应该也不可能“一刀切”。新京报进一步指出,“处长”的公车需求量未必会比“司长”少、也未必一定比“科长”多。即使同一个部门,其内部公车的需求量也不可能“一把尺子量到底”。公车补贴“多不退少不补”,这个方式的“最脆弱”处就在于“漠视”了地区、岗位的差异性和现实的多样性,从多地试运行情况看也已给各级政府的运行徒增了一些新的困扰。多数网民的观点也呼应了新京报。网名各种“特殊情况”层出不穷。
网民“@ACL重建者”抱怨道,“公车改革把班车都给取消了,让我以后怎么从市里到县里上班?骑摩托?骑电动?骑自行车?”
网民“@In腐女子”继续吐槽,“你们不知道什么是真的山区,没有公交车,真的没有,还好有些同事有车,顺路带我,走路去,走一天未必到得了。还有一些地方不通路,坐车一半,下车坐船。从县城到最远的乡镇,4个小时,来回8个小时。必须在那里睡一觉。公务员更多是一种职业选择,为人民服务不是无私奉献。当然你可以说我可以选择不做。”
网民“@Draco是小学生”则多视角分析问题,站在省部级以上的角度看公车一刀切是好的,到了地市级或是县级没有公车很多人就不会拿着自己的钱开着自己的车去下乡办公事。就拿地市级这个层面来讲吧,下乡办事的大多是科级及以下人员,拿了最少的补贴去干最多的活,反而正副处级以上的倒是拿了高补贴却不下乡办事,这种情况必将是车改后最大的问题。
总结以上一些观点,一是上班班车“无辜牵连”;二是基层地理因素并未充分考虑;三是按职务级别进行补贴是否得当。
除了“车改后不下乡”的现象外,许多网友也担忧“一边坐公车一边拿补贴”的现象。网民“@震天鼓”说道,“既得补贴又用公车的现象在一些地区确实存在,为了掩人耳目,规避监督与审查,党政领导甚至将公车转移到司机的名下,并非法拥有多块车牌。”因此,有网民呼吁一定要加强监管。网民“@芳心云天”:希望相关部门严格落实,从严监督,监管到位,严防不良官员钻空子,既得了补贴又用了公车。网民“@阿七若丹”:从公车到补贴,从“养人养车”到“买服务”,以及封存停驶公车如何处置,这一切都需要合理的部署和管理,公车改革是好事,但一定要监管到位,杜绝出现一面坐公车一面拿补贴的乱象。
对于公车改革,还有一些网民的观点更加激进。“自己为自己制定政策法律法规,换汤不换药。”“无非是权贵阶层换个游戏而已。”邓聿文评论《中国公车改革背后的“糊涂账”》认为,专车是一种特权,要放弃特权,谈何容易?所以这么多年下来,车改最后还是选择了用钱来购买,此乃当局车改的逻辑,在这一逻辑指导下,车改由政府一手操作,公众只是旁观者。有的网民选择激进的抨击,有的则提出建设性意见。
公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新问题。中国日报指出,“公车管理的办法和经验各地及国内外很多,凡是有利于公车改革的,都可以借鉴和学习。只有通过这些办法不断的深化改革,完善细则,才能巩固公车改革的成果,才能兑现中央的车改承诺。”新京报提出一些具体建议,“一些国家或地区通过集中购买企业服务与机关或公务员手中少量“公车券”并存的运营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人民日报评论《公车改革如何因地制宜》指出,“再好的改革创新也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因地制宜。改革方向和目标固然一致,但改革的现实情况千差万别,改革任务落到各地也应该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基础上做到合乎常情、符合地情、尊重规律,毕竟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人群都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一些网民也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网民“@胜平王大头”提出,“公车改革是一个积极的改革方向,主要目的是减少公车滥用和财政支出。避免车改出现问题,关键是要信息透明,制定相关制度,严格执行预算,公开拍卖,合理补贴,减少公车使用,实行长效管理,强化社会监督。相信在反腐力度不断加强的当下,公车滥用现象也会得到遏制。”网民“@成子看球”提了几点意见:一是一刀切,挺武断,越是基层越需要公车。二是造成暂时的浪费,每车都有保险费,车停费已交。三是过渡时期很可能造成工作上的耽误,几十年的习惯,一脚急刹车,必会产生伤害。公车改革,期待良策,平稳过渡,才更和谐。
来源:白杨波
作者:白杨波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