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舆论场上什么样的观点最稀缺

来源:综合 作者:综合 编辑:redcloud 2015-04-10 11:00:19
时刻新闻
—分享—

  当前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一个观点多元的时代,新闻机构的传统功能正在被逐步瓦解流失。我们正在经历传媒市场被重新解构的过程,正在经历话语体系被重新塑造的过程,正在经历舆论场的一轮大变革。

  在这场被解构、被重塑的大变革中,传统意义上单纯依附新闻信息传播产生经济价值的盈利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不生产新闻,只做新闻搬运工”的大型互联网社交平台,某种程度上会取代传统新闻机构的主要功能。

  因为信息获取变得唾手可得,信息传播由传统的点(新闻机构)向面(受众),变成面(信息海洋)对点(受众),此时的受众不那么需要你告诉他发生了什么,而是更需要知道对当前发生的事情怎么看。显然,在信息泛滥的大潮中,观点越来越具有市场。

  正是鱼龙混杂的舆论大环境,造就了观点的突起。在当前的舆论场上,不同价值取向各立山头,各个山头下都吸聚了一批固定的粉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看似散兵游勇的舆论江湖,实则也大致划分了一些江湖门派。那么,在这样一种舆论江湖中,提供什么样的观点更有受众市场?更具社会影响力?更俱生命力?这显然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第一,能凝聚社会共识的观点更有受众市场

  当前,我们的舆论场看似纷呈繁杂,光怪陆离,但并不表示当前我们的社会缺乏共识。只是我们社会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或者可能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表达欲被压抑太久,沟通渠道不发达,一旦表达空间变大,我们的各种观点言论瞬间被释放出来,有太多的观点要表达,自言自语都来不及,哪能还顾得上倾听、吸收别人的观点?

  但是,当表达过后,我们还需要倾听、还需要了解对方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共识,这才能构成一个良性的社会舆论场。谁能寻找到社会舆论关切的最大公约数,那谁的观点就最具有受众市场。


  第二,能传递“正能量”的观点更有生命力

  舆论场上大行其道的言论有不少满载负能量,在社会剧烈转型期,适量适当的情绪发泄是正常的,但过多过滥则会伤害社会的总体精神面貌。与此相对的另一方面,当前所谓能传递“正能量”的一些时评,高大全、假大空则是通病,重于表达立场,弱于阐述沟通,受众接受度与认同度不高。

  舆论场上呈现的这种“正负能量”特征,有人用“互联网新闻”与“新闻联播”呈现的传播效果对比来举例说明。人们调侃说,互联网上负面新闻看多了,需要看看“新闻联播”来安神定气;“新闻联播”看多了,则要看看互联网新闻回回神。

  这种“两极特征”尽管呈现得十分明显,但却不能代表整个舆论场的真实状况。在两极之间客观上存在一个广阔的中间舆论场,他们代表着“沉默的大多数”,真实、客观、理性的言论观点最具传播力与号召力,这样的观点才是真正具有力量的“正能量”。


  第三,能弥合社会裂痕的观点更有影响力

  从积极的方面讲,我们舆论场上的观点是多元的,百家争鸣;但从消极的层面看,我们的舆论场是割裂的、对立的。坦率说,一个充满裂痕的舆论场更符合当下的客观真实。

  不论是左右阵营,还是体制内外,相互掐架、互喷的现象屡见不鲜。乐于打群架、拉偏架的观点不会有持久的影响力,惯于耍泼撒野、钻营投机的观点就如过眼烟云。

  我们的舆论场不缺乏观点,但缺乏高屋建瓴、登高望远的观点,缺少超越左右、兼顾体制内外、弥合社会裂痕的观点。可以说,谁能超越左右、弥合裂痕,谁就影响力爆棚。

来源:综合

作者:综合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