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润宋林事件 “剧情”变化引领舆论走势

来源:袁思蕾 作者:袁思蕾 编辑:redcloud 2014-04-24 19:22:39
时刻新闻
—分享—

  一、舆情概述


  4月15日晚间,一条举报华润董事长宋林“在华润收购山西金业资产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渎职行为,造成巨额国有资产流失”的微博成为舆论热点,发布举报微博的是去年7月曾用同样方式举报过宋林的记者王文志。举报微博发出后不久的4月16日凌晨,宋林通过华润官方网站发表了回应声明,在声明中他否认了前一日举报微博中的内容。而后17日18时30分,中纪委一条称“华润董事长涉嫌严重违纪正在接受调查”的消息传出。4月15日至17日之间快速变化的事件进展激发公众关注和讨论热情。至今,事件发生已有近十天时间,华润方面已于4月23日宣布任命新任董事长,舆论已趋于平静,但此次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国有企业中存在贪腐问题及国有资产管控问题的讨论和思考。


  二、舆情观察


  (一)图表数据


  1.新闻媒体关注走势

  

  图1   媒体相关报道日变化趋势

  2.微博关注走势



  图2   相关内容新浪微博量日变化趋势

  比较网络新闻媒体和微博自媒体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现发现,新闻媒体在传播新信息速度方面慢于自媒体是不争事实,此次事件即源自举报人在微博上的一条微博,该微博发出后即在网络上引发强烈关注。

  观察发现,此次事件中相同信息在网络新闻媒体和微博上的传播高峰时段有明显差异,网络新闻媒体上的传播高峰要迟于微博。究其原因,可能与信息发布者选择发布时间有关。比如,引发事件的第一条微博是举报人记者王文志在晚间7时许发布的;再比如,中纪委有关宋林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的消息,也是在17日晚间6时30分发布在官方网站上的。由于这些信息的发布时间在新闻媒体正常工作时间之外,因此弱化了相同信息在网络新闻媒体上的传播速率。

  另有一点,在此次事件的舆论反映上,网络新闻媒体关注走势呈现反复现象,表现为热点较多;而微博则表现为“高峰过去后难再有”的现象,即事件发生前三日是舆论讨论高峰,之后舆论讨论量迅速回落,舆论关注点迅速转移。


  (二)舆情发展脉络

  发生期

  2014.4.15:“华润董事长再次遭举报”引爆舆论

  2014年4月15日晚7时许,认证信息显示为新华社记者的记者王文志通过微博,再次发布举报华润董事长宋林涉嫌贪腐的信息,据媒体确认,这是王文志继2013年7月17日实名向中纪委举报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渎职后的又一次行动。微博消息发出后,经腾讯网和凤凰网两大门户网站转载报道,当晚即引爆讨论热潮。监测数据显示,当晚微博舆论场讨论火热,仅新浪微博相关信息数量就达21424条,舆论倾向显示出对举报者举报行为的肯定和感谢,并对近一年后再次举报提出疑问。与此同时,媒体发布相关新闻报道共计13篇。

  发酵期

  2014.4.16:宋林发声明否认举报内容,舆论关注保持高热

  在前一日记者王志文发出举报信息后不久,4月16日,宋林在华润集团官网紧急发布个人声明。腾讯网和凤凰网分别在凌晨1时03分和5时22分报道刊登了声明,引致万余人参与新闻讨论和留下评论。当日有两条新闻受到舆论更多关注:一条有关宋林个人声明,一条则是举报内容中涉及的企业——瑞银决定对涉事女员工杨丽娟展开调查。举报人和被举报人说法不一,让舆论倾向呼吁调查查清真相。

  高涨期

  2014.4.17:中纪委称宋林涉嫌严重违纪在接受组织调查,关注高峰凸显

  中纪委在18时30分公布宋林正在接受调查的消息,这条消息迅速被各网站转载。感叹中纪委速度之快和揶揄宋林前日声明的声音很快出现。微博讨论量该日飙升至5万多条,迅速反转的“剧情”让公众聚焦事件。此前,舆论关注的焦点在于宋林和一女子的合照。

  2014.4.18:媒体关注高峰出现,微博关注度开始回落

  在前一日的基础上,更多媒体加入对宋林被中纪委调查的报道中来。除此之外,相隔九个月的两次举报过程受到关注。

  回落期

  2014.4.19~22日:

  4月19日到22日是舆情回落期,新闻和微博关注量大幅下降。在20日,微博意见领袖@五岳散人一条评论“看见华润老总一顿饭吃150万”的微博在网络间流传,并在之后的几天里被一些网络媒体转载。

  反馈期

  2014.4月23日:华润宣布新任董事长,宋林落马事件再受关注

  “招商局集团董事长傅育宁接任华润集团董事长”的消息在上午发出,很快各类网络媒体和媒体微博转发了此条消息。有关宋林豪请领导和奢靡花销的报道受到网民关注,而新京报一则前往宋林老家采访后所做的报道被凤凰网、国际在线等媒体转载,有舆论质疑报道目的。


  三、评论文章


  评论文章观点也表现出在时间上的变化。从监测到的信息来看,事件发生后的前三天是评论高发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是从4月16日到18日。评论观点与涉事各方回应内容相契合,其中4月17日中纪委发出的公告声明是评论文章观点变化的重要节点:4月17日18时30分之前,记者王文志的举报内容受到宋林的否认,评论观点倾向对事件真相保持观望态度,并呼吁有关机构和相关部门对事件进行调查。这之后,评论观点主要针对事件变化如此之快的原因进行探究,宋林的“嘴硬”与这之中可能牵涉到的反腐阻力成为各评论文章关注的焦点。除此之外,也有评论文章对事件折射出来的央企治理问题提出了看法。

      4月16日:

  首席记者PK华润董事长不能只打口水仗     东方网

  摘要:首席记者再次PK华润董事长,不仅涉及两个人的个人声誉和形象,更涉及新闻记者和企业家这两个群体的形象。到底谁对谁错,还是都没有错,抑或都有错,不能让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打口水仗。有关上级机构及相关部门如果再不作出回应,公信力恐怕会大大降低甚至消失殆尽。首席记者再次PK华润董事长如何收场,公众将拭目以待。

  4月17日:

       华润董事长是否涉贪别让人“耐心等待”     大河网-河南商报

  摘要:上一次,王文志和宋林“交锋”,当记者询问时,中纪委才表示已纳入程序,并请耐心等待。当时可能是王文志举报之事过于复杂,调查起来耗费时日,“耐心等待”情有可原;等到现在无结果,也尚可理解。不过,这一次,证据有了新变化,也有了明确指向,顺藤摸瓜,应能有所斩获。此时中纪委应该及时站出,主动表态,展示给民众以信心、决心,别让反腐再“耐心等待”。

  华润事件:隔空掐架终须落地调查      凤凰评论

  摘要:置于中央铁腕反腐的决心彰显的语境下,反腐渠道本来就在延展,包括网络举报的积极性也在增加。华润事件,在反腐扎紧篱笆的背景下,标本意义自不待言。就眼下看,王文志除在微博发帖外,已通过中纪委网站进行举报。这也让人乐观期待,这起举报很快将从网络对掐进入实际调查阶段。

  4月18日:

       谁是严查华润董事长宋林的阻力?    光明网

  摘要:移除、铲除、清除上述所谓“阻力”,是迫使宋林类的官员放下幻想,“回头是岸”,从而远离腐败的必要前提。宋林两天前的“清白”高调和要求“上级”调查的底气,可能正是来自对“‘顶’了近一年”的“阻力”的幻想。也许,对宋林而言,“‘顶’了近一年”是实实在在的事实,而非幻想,但是,问题的另一面却是,“阻力”越大,说明利益关联的程度越大,进而严查的必要性也越大。

  “求调查”的宋林为何“嘴硬”?    新京报

  摘要:宋林“罪到临头”仍嘴硬,或许是抱有侥幸心态。可但凡涉腐,都不会没有征兆。从王文志爆料内容看,它既包括宋林涉腐的材料,也包括其私生活层面的“床照”。而“床照”之类问题,也常能起到反腐切口的作用。这类“道德败坏”迹象,也为宋林被查埋下了伏笔。当然,就眼下看,不少人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对宋林“床照”等情节予以说明,以打消公众心中的疑惑。

      4月20日:

  华润宋林案:从举报到落马有多难    南都网

  摘要:应当说,正是一些阻挠力量的存在,才让举报者的举报生涯充满艰危,既得利益者的抱团让人顿生黑云压城的威胁,比如宋林案的举报者群体,目前各异的遭遇仍然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甄别,看是否存在报复的情况。官员落马后对包括此类阻挠力量在内的关联势力的查处,不仅是反腐的需要,也是畅通举报路径,保障举报人权利的需要。

      4月21日:

  从宋林“落马”想到央企治理    第一财经

  摘要:央企的公司治理是一个必须直面的严肃命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一股独大(国有股),三会不分(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一言堂、管理层考核和任命“官员化”等等,这些问题已经存在多年,但现在并未得到有效根治。中移动窝案,中石油窝案,三峡集团人事动荡,无一不和公司治理失范有关,可见央企的治理还任重道远。


  四、网友评论


  通过整理事件相关新闻报道跟帖和相关内容微博言论,分析发现,网友评论观点同样随事件在时间上的发展呈现出变化,且变化主要集中于15日至17日事件发展变化剧烈时期。


  4月15日:肯定举报人的举报行为,并对举报人的人身安全表示担忧。

  凤凰网上海市网友:不知后事如何,且听纪委分解。

  dare2dream:去年就实名举报了,今年还没有说法,是贪污腐败案太多了,中纪委忙不过来吗?

  xiushuilouzhu2606:像王文志这样的敢于打老虎的武松式的记者越多越好!

  一怒而安天下:向你致敬,勇敢的记者。

  随缘:王文志是中国有文化,有良心,有素质的文化人,他的观点与指向代表了中国的底层的百姓,所以老百始支持他!即使他错了,百姓也理解他!

  俺是种田的:感谢有良知的记者。

  东海渔村:好样的!注意安全!请你向警方申请本人和家庭人员的人身保护!


  4月16日:质疑宋林所发声明。

  藕荷之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那照片是伪造的?

  ?罙ゃ蘫sè:贪腐否认,生活作风问题没否认??

  快活:瑞银为什么反应这么强烈?还是有反华的势力在作怪!国企在香港的斗争很复杂,光美国驻香港领事馆就有2000工作人员,他们是在玩吗?华润不靠垄断靠自身的努力做大做强,去年该狗屁记者举报无果联合李建华及香港反华团体在港法院起诉华润,最后败诉撤诉。这次弄张10几年前的照片?

  奉旨误国:都这时候了,还辟什么谣?没证据敢实名举报一个有家有业有钱有势的领导干部吗?还不快点想想怎么退钱免祸遣散小三争取少判几年,还嘴硬!这是斗嘴的时候吗?

  Kurt_Country:我觉得他还是心中有鬼,如果真没事直接起诉记者就得啦,还搞什么声明,保留追究权利。

  李希晓: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发声明,称记者王文志实名举报純属是捏造中伤,各执一词,到底谁是谁非?我虽说不清,可文志如果没有精神病,肯定下了不少功夫,没有充分证据是不可能轻举妄动的。


  4月17日:感叹中纪委反应速度,为举报成果叫好。

  XINRONG7:前天被举报,昨天忙辟谣,今天被查处。围绕华润宋林展开的“剧情”,再次见证微博的力量。

  凤凰网中国网友:手机用户:现在不承认,查实应加倍处理。

  蓬勃地向上:不是刚辟完谣么?

  唔味冒菜:#新华社记者举报贪腐#如果是真,社会需要这样的正义力量!给记者点一百个赞。

  南部-响介:大快人心!

  如花驾到:举报的途径越来越有效啦。

  一曲一歌:还好中纪委给了人信心,一些人牛B早破了,还吹。

  小粱12345:王文志有功应该立二等功应该查上级领导找出更大的老虎。


  4月18日~4月23日:情绪性表达减少,理性思考增加。

  观点一:无有效权力制衡机制,拒腐不易。

  花源:看过大清相国后,感到由于制度的缺乏,就无法起到对干部与管理者的保护,没有有效的监督与权力的制衡,多少人倒下了,也许他们的初心是好的。

  靠谱笨小孩:华润宋林被查,反腐风刮向央企,不知又有多少人彻夜难免吧。没有监督的权力,上位易,拒腐不易,且干且珍惜吧。

  用户6ezrk019r6:华润宋林的落马只是冰山一角、多年以来华润贪污腐败成风、相关部门该深挖华润。

  观点二:人性弱点是贪官落马原因之一。

  IFClock:华润宋林家境贫寒,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大多落马贪官家境都不会好。我个人认为屌丝逆袭,是社会的巨大的隐患,比如希特勒,成吉思汗……他们在成长阶段受了很多苦,一旦有一天得势,会不由自主的报复社会,这也是人性的弱点之一。

  久久九世:都是“有道德”的人,有道德姐就会有道德哥。巨贪华润宋林居然是香港廉署道德发展中心负责人!ICAC真是给闹得一地鸡毛。

  方泉:《宋林贪腐的“被迫”》:昨晚见一与华润宋林熟悉的大哥,他说宋的确草根奋斗年轻有为,但掌控了那么大的国企资源领导的孩子找你输送利益你不干就下台……

  观点三:初衷和结果相差甚远,原因值得反思。

  凤凰网新浪微博网友:非会员注册用户:组织也好,制度也罢,最终还是人在起作用。

  Tiffanyllct:华润宋林……之前觉得这个企业真的是牛掰,不过现在看来依旧牛逼~只不过谁也逃不过包养情妇这种事。现在看来还真是人之常情啊~~

  傻瓜的滋味:关于华润宋林,好玩的:先是记者实名举报、姓宋的声明否认、中纪会调查、华润集团配合。反腐啊,靠中纪委不是长远之计,只是权宜之计,关键是健全法治制度。诸多落马的官员本来确实是好干部,一步一步爬上来真的不容易,党和政府培养他们花了不少的代价,为什么最后的结果是这样呢?值得反思!

  观点四:宋林事件引发对未落马者的联想。

  荷塘月色朱晓:华润宋林被查,按照历史有规律可寻,我不知道现在有多少坐在上面冠冕堂皇的高官、领导是在日后查出来有问题的。

  袁小燕689: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免职。真快,这才几天的功夫,他的反驳之声犹在耳畔,如今这位老总已是人去楼空了。由此你也不得不感叹,当下的反腐效率之高,真是让人瞠目惊舌。如此猛烈的反腐风暴,也不由得让人产生了些许的不安,那些还未被揪出的腐败分子会否就这么等着束手待毙呢?!

  yinmaizhaoxiyi:华润宋林倒了,国有垄断企业的老总们你们注意了,贪污腐败,生活堕落,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好自为之吧。


  五、分析点评


  此次事件中的舆情明显体现出在时间进程上的变化,尤其是事件刚发生的前三天。第一天(4月15日),举报者王文志成舆论主角,公众在为王文志作为记者坚持举报的行为叫好的同时,也对他的人身安全表示担忧;第二天(4月16日),因对举报内容作出的回应,使宋林成为舆论主角,他的回应声明受到的质疑居多;很快,第三天(4月17日),事件迅速变化,中纪委的“宋林正在接受调查”的公告让舆论热度飙升,关注高峰随之而来,事件变化之快让公众感慨,同时对变化如此之快的原因多有猜测,其后的多天,有关于此的讨论一直在继续。

  在这一事件中,有几大舆论观点倾向:

  第一,微博反腐成效受到肯定。不少网民将此事件类比刘铁男遭举报而“落马”的事件,同样是通过微博实名举报,举报人同样是媒体人,并且同样经历了“先否认后证实”的较长过程。微博举报后引发大量公众关注,这在促使相关部门对举报内容进行核实调查过程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并没有确切的信息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但舆论认为,“围绕华润宋林展开的“剧情”,再次见证微博的力量。这个降临中国5年的社交平台,拓宽了民意表达渠道,增进沟通交流,也扩大对立分歧。”

  第二,这起在三天之内迅速变换“剧情”的事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究。不少网民和媒体评论都在中纪委的公告声明出来后,对宋林此前的“辟谣声明”发出“已‘罪’到临头为什么还嘴硬”的疑问。被举报人违纪牵涉更多人利益?多次举报无果说明背后“水太深”?……这些问题都是舆论探究的重点,也是极易引发新舆情的待解问题。

  第三,华润宋林被查凸显国资管理缺陷。事件发生后,有关华润内部管理和华润管理者平时工作、生活细节的报道成为媒体追逐的一个焦点。华润高层天价宴请领导、宋林与一涉事女性的关系等事情让舆论看到国企管理者权力制衡机制的失衡甚至缺失,于是又评论认为“要从根子上除掉腐败,路还非常遥远。除了体制机制建设,更重要的是中央必须对企业和企业高管进行年检。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来源:袁思蕾

作者:袁思蕾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