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民关注全会公报新提法

来源:慕策 作者:慕策 编辑:redcloud 2013-12-02 17:28:47
时刻新闻
—分享—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12日会议闭幕发表了三中全会公报。在当日发布的公报中,“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及“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表述引发网民热议。


    一、媒体关注走势

    通过红网舆情监测系统,键入关键词“三中全会”,近一周的媒体关注走势如下:


 



    二、十大关键词管窥改革要津


    旨在推进新一轮改革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12日在京闭幕,记者根据当日公布的会议公报,初步梳理出以下十个关键词,或可管窥三中全会之要津。

    ——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历史赋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使命,也是本次会议的最大看点。从12日发布的公报看,本次会议针对经济、政治、社会等6大领域改革进行了全方位的部署,其中多领域的改革力度及深度有望突破以往。与此同时,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呼应了此前舆论呼声,使人们对即将发布的改革决定全文充满期待。

    ——总目标

    公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中国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看来,上述提法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总目标作出了明确定位。

    “治理体系关乎各方面制度的完善和与时俱进,治理能力则是指执政党和政府如何在保持较小成本的同时跟上时代要求。”汪玉凯指出,这对新时期执政者提出了更为宏大的命题。

    ——决定性作用

    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这不同于此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表述,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看来,这彰显出决策者社会主义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市场化”导向的坚决态度。

    ——惠及全体人民

    发展的目的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不仅涉及“做蛋糕”,更关乎如何更好地“分蛋糕”。这就要求执政党及政府如何在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同时,通过全面深化的改革,使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生根开花。

    ——党的领导

    全会重申,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期推行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前提”。要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会议决定,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决定性成果

    全会要求,在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说我们再过30年可能制度上就要定型,实际上老人家说,比如到2020年,我们可能要有一个现代的体制、现代的国家,所以这次会议也说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要有一个定型的制度。”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表示。

    ——国有经济主导

    针对各界热议的国企改革,全会明确,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这次会议明确提出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周天勇指出,“正是因为活力不足影响了国企控制力和影响了的增强,下一步,将在增强创新能力等方面着力提升。”

    ——现代财政制度


    会议提出,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这意味着,继上世纪90年代分税制改革之后,新一轮大规模财税改革呼之欲出。

    ——社会治理

    与此前多用创新社会管理相比,此次会议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在国家行政学院社会管理学部副主任马庆钰看来,相较于管理,治理倾向于强调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公共事务,一字之差,代表执政党一种执政理念的转变。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会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联系到全会提出的“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表述及此前相关环保政策执行中遭遇的困境,分析指出,下一步,相关环保政策执行力度有望加强。(中新网)



    三、解读三中全会公报 感叹中国改革决心

    1.世界感受中国改革决心


    “三中全会(公报):这个时刻终于来了。”12日傍晚,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迅速刊登了三中全会公报发布的消息,透着望眼欲穿之感。报道称,过去4天,一直盯着新浪微博、《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广播,试图寻找会场上在讨论什么的信息。美国《全球邮报》12日称,十八届三中全会周二在北京闭幕,中国经济未来方向的决定对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潜在影响。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周二闭幕,会议勾勒了中国未来深化改革的重点和路线图。”路透社12日试图迅速解读近5000字的公报,其报道列出了一些“要点”:中国将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国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中国要建设城乡统一用地市场,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美联社说,旨在为今后10年制定改革蓝图的四天中共会议结束时发布的简短声明,没给出具体细节。英国《金融时报》认为,公报许多修辞与传统相似,但具体措施可能涉及切实的改变。东京一位熟悉中国政治的华人学者说,按惯例,《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几日内将公布。

    英国《金融时报》最关注的是“中共改革方案称维护宪法权威”。报道称,中共在12日公布的一份旨在推进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宣称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并明确了各级党委在推进改革过程中的“领导责任”。这份外界密切关注的文件勾勒出中国最高领导层对未来五年的改革构想。彭博社关注的则是“政策峰会后中国承诺赋予市场决定性作用”。“俄罗斯之声”说,在之前的中共文件描述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是“基础性”作用。俄纽带新闻网12日报道称,“中国选择了市场改革方针”。分析人士认为,一些改革计划将会受到强大阻力,包括地方政府或国家垄断部门。

    “中国经济会走哪条道路?”在BBC看来,12日三中全会闭幕给这个问题带来答案,因为“这个会议将为中国未来10年的经济进步确定基调和方向”。韩联社12日报道称,三中全会通过相关文件,未来10年中国国政运行的基调已经确立,那就是深化改革。而未来中国将进入自邓小平开始改革开放以后更加深入进行改革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在历经30余年的改革开放,在牢牢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各种副作用也随之而来,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维持健康的肌体。

    法国《八十九街》称,三中全会期间适逢“光棍节”,这个非正式节日已成为网购狂欢节,在消费如此旺盛下谈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是很困难的,但两位数增长的时代的确已过去,如今中国增长率以西方标准衡量很高,却“几乎无法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在这种背景下,中共必然会高度重视经济领域的深化改革。“被视为华尔街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罗奇11日接受CNBC采访时说,“中国领导人不会在每个方面都做,但大家会看到哪些领域会有一些行动,这将是鼓舞人心的。”

    2.国家安全委员会备受关注

    “国家安全委员会”和 “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香港《南华早报》12日聚焦这两个新机构。报道称,这两个重要的新机构将在新领导层转变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新兴超级大国的战略中发挥重大作用。新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应会行使类似国家安全局的职能,协调对外关系和军队的决策。“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牵头经济重组。

    中国军事专家李杰12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从发展趋势和大国背景看,国家安全委员会将是集公安、外交、军队、国防、经济安全甚至包括海洋这一块,内外兼修,不局限于内政。美国有类似机构。如发生安全威胁,会比原来单一部门处理层次高,将从整个国家战略层面来考虑,结合国内外形势和各个部门具体情况统筹考虑,而非单独处理那样有局限性。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认为,国家安全面临的是综合安全问题,境内外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都很多。我们面临的不仅是传统安全还有非传统安全,既有外国对中国的,也有境内敌对势力、恐怖势力、分裂势力、极端势力,因此需要综合整治,需要更高的领导层级,更强的协调机制,更好地整合资源。

    韩国《首尔新闻》12日报道称,中国新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而未来该委员会很可能集中处理中国国家安全最现实的问题——周边邻国关系。特别是如何对待存在钓鱼岛争端的日本,未来该委员会很可能会划下“红线”。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对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也将进一步得到强化。《韩民族新闻》称,三中全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有些出乎意料,这似乎反映了中国领导层已经认识到周边安保形势的严峻性。目前尚不清楚该委员会的地位和具体组成,但应该和美国总统直属的国家安全保障会议类似。

    “总体而言,公报内容符合外界的预期,比较稳健,还是坚定地推行稳妥的改革——这好像一直是中国过去几十年改革的特点,也被一些人视为成功的秘诀之一。”德国洪堡大学国际政治学者霍尔特曼1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当前尽管问题重重,但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字等指标都不错,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领导人拿出了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姿态推动改革,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这在西方国家不可相像,西方多数政治家更多追求短期效益。他强调,考虑到中国的规模与复杂性,它对制度以及制度的顺畅运行要求更高。

    3.中国自己“拿起手术刀”

    在韩国《朝鲜日报》看来,此次三中全会中国能否自己“拿起手术刀”成为全球关注焦点,因为开创“中国2.0”时代,就需要铲除过去35年间推行市场经济改革引发的贫富差距、腐败、低效率等副作用。

    卡塔尔《海湾时报》11日称,中国如今面临内外压力。在国内,人均收入超过6000美元,这种情况下,中国人要求提高,希望有安全的食品、清洁的空气、透明的政府、住得上房子、优质的教育、社会安全和平等的机会。与此同时,国际上呼吁中国承担一个大国的责任的声音日益响亮。

    《新印度快报》对中国的改革看上去十分羡慕,文章强调说,在印度政治家高谈阔论之际中国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报道说,要理解中国举行此次三中全会的分量,就必须回顾历史。改革35年以来,中国GDP增长率平均每年10%,使5亿多人脱离贫困。虽然中国比印度的绿色革命起步晚10年,但中国人将农业从共产主义解放出来,引入了家庭责任制,投资于研发和技术,所取得的产出3倍于印度。中国通过出口积聚了几万亿美元储备,成为世界工厂。更重要的是,其在价值链上的攀升。无怪乎,哈佛大学教授沃格尔认为,20世纪没有哪位领导人比邓小平改变了更多人的生活。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综合研究交流中心研究员角南笃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三中全会公报体现出的“大胆、史无前例的改革”有助于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环境问题以及进一步导入市场经济制度。他说,在日本,安倍政权也在实施被称为最困难的制度改革,中国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成功实现改革对日本来说将是有益刺激。

    香港《明报》12日称,35年前的那次三中全会属于拨乱反正,革故鼎新,期盼变革的国人一呼百应。而此次三中全会则牵涉到利益重新调整重新分配,触及自家人利益更多,国人对风险的承受力更为敏感。

    香港《南华早报》发表评论文章说,历史证明,中国最高领导层能够弥合其意见分歧,令其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团做出一定牺牲,在最佳的前进道路上达成共识,就像1978年的改革开放和2001年的加入世贸决定一样。


    四、网民关注三中全会公报新提法


    1.收入分配机制将更加公平


    针对公报提到的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网民“肖磊看市”称,“合理”是指纵向,目前从灰色收入、城乡差距等方面来看,中国的收入分配机制还是不合理的,要走向透明、公平、有效、合理。“有序”是指横向,包括不同从业者及不同阶层的分配体系要有序。

    对于有网友提出“这次大会中,讨论出了哪些方案来缩小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网民“分析师徐彪”表示,更具体的方案需要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土地有望“同权同价”

    网民“李大霄”:“这是一个重要的改革,将打破现有的土地市场格局。

    网民“管清友”指出,土地制度有重大变化,土地流转加快推进,同地同权。

    网民“余丰慧”也认为,下一步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上会有所突破,比如农地公平入市交易等。

    网民“杨红旭[微博]”指出,本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而十七届三中会提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事实是,五年过去了,仍在原地踏步。这次将“逐步”二字去掉后,会动真格地推进吗?可以期待,但别奢望。这涉及巨大的利益分割,涉及地方土地财政及农民权益。

    网民“沙岸永远在那里”表示,最关心“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该怎么落实。一则这是国有土地批租和征地制度的命脉,因此对房地产市场和中国城乡布局会有根本影响;二则中国目前最大的不正义就是城乡二元制,典型表现为城乡土地同地不同权。提了两次了,因为其涉及面广大,这次,能落实到什么程度,是改革的试金石之一。

    3.政府干预会慢慢降低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意味着什么?

    网民“肖磊看市”称,这意味着需求和供给主要靠市场来调节,会更尊重资产价格的变化,而不是干预。比如有利于废除诸多不合理的官方定价行为,一些限购和对市场运行的干预会慢慢降低。他在微博上进一步写道:“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但国家要发挥调控能力,提高决策和调控的科学性。市场会犯错误,这个错误需要国家来纠正,但国家政策也会有问题,这就需要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指挥。两者轻重的问题,非主次的问题。以市场为重。”

    “强化市场机制,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方针与原则。”网民“杨红旭”说。

    4.国企改革答案浮出水面

    网民“管清友”称,国企的定位未变,国企改革可能只在机制层面而非体制层面改革。

    网民“余丰慧”认为,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不等同于做大做强国企。“控制力不一定体现在市场份额和控股上。比如,国际通行的金股制就是国企改革的方向,国家在国企中只有拥有一股,而这一股是金股,即有否决权”。

    “坚持国有经济体制,和垄断行业继续垄断是两码事。石油和电信还有铁路不都在放开么。”网民“分析师徐彪”表示,国企改革的答案已经浮出水面,十七大报告曾经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一表述再度出现,而且多了两个字“积极”。如果这句话还不够明白的话,紧接着还有一句:“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也就是说,通过动股权的方式,来推动国企改革。

来源:慕策

作者:慕策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