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引热议

来源:邹自淼 作者:邹自淼 编辑:redcloud 2013-11-18 17:10:02
时刻新闻
—分享—

  一、舆情事件概述

  《决定》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此消息一出引起众多媒体的深入报道,对于如何改、改革存在的困难等做了相关报道。同时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媒体关注度

  三、网友观点

  1、众多人不了解院士

  新浪网友“3862431533”:在这里评头论足的不知道见过几位院士的真容。我接触过的几位院士,有几位已经年逾80,虽不能说他们是神人,单就思维敏捷性来说,大多数年轻人(硕博水平的年轻人)都比不上。估计你们是羡慕、嫉妒、恨吧?

  新浪网友“股典美”:很多人就容易受舆论导向,大家了解院士这个群体吗?就爱乱喷发泄不满!还有人既然说那么老了还能搞科研之类的无知的话!国外的那些科学院会员八九十岁的多的是,走不了路坐轮椅的都有,大家应该知道霍金吧?我所接触的老院士深夜了还戴着眼镜拿着放大镜看资料搞研究,其敬业精神乃我们年轻人之楷模!他们感叹年轻人接班困难,根本没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搞科研,真的能涌现大量的接班人材还用得着这么亲力亲为吗?希望大家尊敬这些老科学家,当今之中国能安安心心做事的人已经不多了!没有他们你以为航母能下海卫星导弹能上天各项改革能推进?靠那些官员靠现在的高喊爱国的年轻人能行吗?

  2、建议取消院士

  新浪网友“SeaSunSand11111”:院士占有资源过多是科技界腐败和阻碍科技创新的源泉,建议取消院士或就把院士叫成会员。

  新浪网友“夺回被贪官掠夺的财富“:强烈要求废除“院士制”,它除了买卖称号、寻租权威、弄虚作假、挂羊头卖狗肉外,对中国科学发展没有任何好处。

  3、院士基本不搞科研

  新浪网友“gongmb”:根本就不搞科研了,院士本就是一搞科研的,现在基本上就是开会拿信封了。

  新浪网友“隆风“:院士应该实实在在搞科研,应该取消一切行政职位和职务。担任行政职务的人员一律不得评为院士,而已经有院士担任行政职务要限期整改。

  4、院士应该早退休

  新浪网友“fafayan1999”:我个人的意见:70岁以上的科学家很难再有创新思想,如果继续左右学科的发展,只能是起阻碍作用。

  新浪网友“云南昆明手机用户“:八十岁以后还能干些什么?还是保住老命多活几年的好,脑袋都不好使了不要像老小孩就我佛保佑了。


  四、相关评论

  1、院士为啥退休难  放不下经济利益(来源:成都商报 2013年11月18日)

  “高龄院士退休难,除了经济利益不愿放弃,还跟很多人不知道‘退休后干啥’有关。”秦伯益分析说,在传统的“活到老,干到老,几十年如一日”的观念下,很多中国科学家一辈子只知道搞科研,一辈子没有培养过其他兴趣,没观察过世界,不懂得生活中还有其他值得追求的东西。所以“让他们退休,就跟生命要结束一样,很难”。

  2、院士退休难在“不愿退”还是“退不了”?(来源: 华商晨报 2013年11月18日)

  但实际上,大多数有良知、懂规律、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院士,是想退而“退不了”。因为,院士的光环往往被一些既得利益者所绑架。现在一些单位举办的各种咨询会、项目论证会,少不了受邀院士的身影;一些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运作,少不了院士的声音……在这些人的眼里,院士是一种可以利用的稀缺资源,怎能轻易舍弃?

  3、院士改革别留尾巴(来源:法制晚报 2013年11月18日)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撰文指出,这并未触及院士管理体制改革根本,因为中国院士制度的核心问题是院士利益化,因此,改革的关键是取消院士的经济待遇和学术待遇,让院士回归学术头衔和学术荣誉。如果院士只是学术头衔和荣誉,不与利益挂钩,没有学术特权,那么,年龄和终身制都不是问题。

  4、院士能进能出也是一种科学精神(来源:星辰在线 2013年11月18日)

  由此看来,对院士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原则是正当时,院士都是科学领域的德高望重者,更应该尊重科学,尊重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就需要求真唯实、理性质疑、民主、宽容、开放、创新、奉献等基本内涵。院士队伍也应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当你年纪大,工作精力有限的时候,主动让位于年富力强的后来人,这也是一种科学精神,如果这时还要勉为其难地呆在那个位子上,也阻碍了其他科研工作者在科学创新方面与其公平竞争。不利于科学的发展。这是一个真正科学工作者不愿意,也不想看到的吧。

  5、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意义非凡(来源:东方网 2013年11月18日)

  从目前的院士遴选制度看,也还存在一些弊端,主要是透明度不够,评选中有非学术因素,如袁隆平申报中科院士落选,蔡祖泉(我国电光源事业开拓者)终生未能评上院士,都令人不解。有的院士长期担任行政领导,申报时却著述丰厚,人们很自然地会怀疑他的科研时间是否有保证?前些时媒体曝出原铁道部大贪官张曙光为了申报院士,竟花2000万元公款去“运作”,此案现在仍未有下落。近日,又有媒体曝出某院士在申评中指使其助手为他学术造假,真伪如何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院士也不宜再搞终身制和铁饭碗。我想,通过这一轮改革,将“攻克”这一终身制和铁饭碗的最后“堡垒”,使院士制度真正有利于优化学科布局,优化人才机制,使大批中青年人才有机会脱颖而出。同时,也使两院院士不被神化,回归本质,使他们获得休息的权利。

来源:邹自淼

作者:邹自淼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