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制周报》以《长沙公示干部电话10个里面有7个打不通》为题,对领导电话接听率低这一现象进行了追踪报道,引起广大网友对公布领导电话这一事件的广泛讨论。
近年来,为了增添一条干群交流联系的渠道,更好地反映社情民意,方便群众咨询或反映相关问题。全国各地都在公布领导干部电话,公布领导干部联系方式几乎成为展现政府开放姿态的“必修课”。湖南长沙市就曾公布了1108名市、区领导干部及民情联络员的电话,浙江温州市、云南昆明市、山东菏泽市、陕西咸阳市等地也都曾先后公布过从市委书记、市长到市、区各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的电话。
公布领导电话这一举动,无疑为领导干部开辟了一条了解社情民意、广开言路的新通道,也为广大群众随时反映情况创造了有利条件,是政府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拓展群众解决问题和表达意见渠道的一种体现。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更加开放、执政方式更加透明、服务意识日益浓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公布领导电话确实是一件值得“拍手称快”的喜事。
但笔者认为,公布领导电话这个事并非一个真正的大好事,有其“致命伤”。虽然地方政府公布领导电话,是试图建立一种对话机制,给予公众无障碍的沟通。但公布领导干部电话不可避免的透着点“人治”色彩,其潜台词就是“遇事找领导”,或者说领导“干预”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以致日常性渠道和常态化制度黯然失色。群众有需求,本来应当按自下而上的顺序,先找各个公共服务部门与基层工作人员解决;只有事情比较复杂,经历的时间久远,牵涉到多个部门,需要领导出面协调的,才找领导。如果群众很多事情都要直接打电话找领导才能解决,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程序分工的失效。失效的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政务信息不够透明,公众不知道到哪去找“有关部门”;二是有些事情即便找准了部门,但出于互相扯皮、效率低下等各种原因迟迟解决不了。
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公布领导电话仅是干部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方式之一,某种意义上,公布领导电话更像是一种“非常手段”。有关部门还得从公开政务信息、提高办事效率、拓宽民意诉求渠道、强化政务监督等方面着手,少些“人治”思维,多些“法治”举措,多些良性制度积累,让相关制度切实发挥作用,才能减少群众对领导干部电话的依赖,也才能打造“阳光型”、“服务型”政府。
公布领导电话只是一种“非常手段”。什么时候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被一些机关部门推诿扯皮,不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不再靠领导的电话来推动,才是行政运转应有的常态。
来源:刘勇
作者:刘勇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