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中级人民法院耗费4000万装修的办公楼成“危楼”,6月17日,三亚市将大楼移交给市住建局,法院将另获新址建楼。4天来,这一事件相关负面舆情汹涌不断。三亚市相关部门采取“鸵鸟政策”,舆情应对滞后将近72小时。最引发民众愤慨的,是这一工程至今无人承担损失,也没有任何官员被追责。众多网友惊叹:“纳税人的血汗钱就这样轻松地糟蹋了!”(6月22日中国青年报)
在如今网络媒体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政府应对负面舆情早就不是新鲜事物,相比较而言,三亚市相关部门“鸵鸟式”应对负面舆情引发民众愤慨,不仅凸显其应对舆情的无知和不作为,更造成当地政府公信力的严重损害。
“中级人民法院”、“办公楼成危楼”、“装修款4000万”等等这些字眼原本就很刺激民众的眼球和神经,民众会很自然地追问: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这中间有没有贪污腐败?什么人应该为此事负责?法院或纪检监察部门或是政府相关部门会采取什么措施处理?等等。其实,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这里面肯定是出了问题的。可是,三亚市法院、宣传部、纪委、住建局、组织部等部门集体“打太极”,推来推去,没有一个部门有一个明确的回复。当然这里面可能有三亚市自身的考虑,比如说发生负面舆情后,在事情没弄清楚前,不适宜多个部门自行做解释,以免造成更大的混乱。但是,这个回应期太长了,超过了舆情应对“黄金72小时”,之后的回应已经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了。民众又会质疑,这么久不回应,是否存在遮掩事实、粉饰太平的情况?是否会对之后的调查处理造成影响?到这个时候,民众愤慨政府部门的不作为,质疑政府公信力是必然结果。
本来对于一个负面新闻,在它刚刚出现的时候,相关部门只要用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正视它,认真地查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及时地向民众澄清事实,讲清楚处理措施和结果,并明确表明态度,广大民众是能够理性的认可和信任的。反之,一昧地遮掩事实,粉饰太平,到民众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这种建立在沙堆上的形象是会轰然倒下的。
来源:雅言
作者:雅言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