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舆评 | 情况通报不能连“情况”都语焉不详

来源:红网 作者:张瑜 编辑:刘炜翔 2025-11-07 17:27:18
时刻新闻
—分享—

通报111.jpg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情况通报。

红网舆情中心(红网智库)出品

文| 张瑜

看到上面这则情况通报,你是否一头雾水?

事实上,有网友不明所以,直呼“莫名其妙”;也有网友煞有介事地分析起了“高概率”可能;还有网友还原和解释了“真相”。

评论.png

网民跟评截图。

这种混乱局面之所以出现,根子显然不在网民一方,而在情况通报本身——连“情况”都语焉不详。

要知道,“我区一所学校门口管理问题”,只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概括性表述。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说了,好像又什么都没说。”所谓的“管理问题”是什么问题?这份通报是针对何事发布?公众不得而知,只能自行去关联、推测。

我们知道,一个人写检讨书,如果连自己做了什么都不讲明白,那么,他大概率存在回避心理。也因此,他的反思是否深入,他的道歉是否真诚,常常非常令人怀疑。

同理,官方发布情况通报,连基本“事由”都不介绍清楚,不光会给公众获取信息制造障碍,更会因姿态上的“回避”而给人缺乏诚意的观感。

“感谢网民对上城教育的监督”,通报最后写道。可是,如果对于网民监督的“问题”,官方都不愿直面,那么,所谓的“感谢”,也就很难避免“心口不一”的质疑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无情况”的情况通报,缺乏直面问题勇气的情况通报,还是出自教育部门之手。试问,它究竟会向外输出怎样的“教育”影响?答案,或许很沉重。

放大视角来看,还可以注意到,近年来,各式各样的“问题通报”并不少见,但连“情况”都不介绍清楚的情况通报,恐怕是比较少见的。这不是一个好示范,更或许是一个值得警惕的坏苗头。

必须反复强调的是,每一份情况通报怎么写,每一次舆情怎么回应,每一个职能部门如何作为,实际上都是构成政府公信力的一块“拼图”,同时,也“由上至下”“由官及民”产生着“示范”作用。

千万千万,不可小觑每一次落笔、每一次选择的“重量”。

来源:红网

作者:张瑜

编辑:刘炜翔

本文链接:https://yuqing.rednet.cn/content/646955/99/1541431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