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造成三人死亡。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死者系在湖北上大学的三位女生,事发时,三人驾车前往安徽池州,参加次日的事业编考试。
自称是车祸中一位女孩妈妈的网友描述,车辆撞到护栏直接起大火,车门自动锁死。
明星企业、智能驾驶、3人死亡、年轻大学生、惨烈现场,多重元素叠加之下,这起事故迅速登上热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讨论。小米方面虽然作出了回应,但目前来看,仍旧未能摆脱舆论炙烤。
一方面,小米的回应被指回避了多项核心问题。
4月1日,小米公司就事故发布声明,并公布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细节信息。但是,该声明并未就此前网友质疑的“车门锁死”“电池热失控时间”等关键问题作出回应。
还有分析人士指出,声明只提“碰撞前时速97km/h”,但未说明该速度是否超出A柱、车门等结构件设计承压阈值;在识别到前方障碍物时,汽车通常还会触发AEB功能(自动紧急刹车系统),但小米公司尚未提及事故车辆的AEB状态;强调“NOA(智能导航辅助驾驶)退出后进入人驾状态”,但未回应两个核心争议:为何系统在施工改道场景下仅提前1秒预警(远低于人类反应时间);标准版SU7未配备激光雷达,纯视觉方案在夜间复杂光照下的识别可靠性是否不足?
小米对于诸多关键信息的回避,让公众对事故真相产生更多猜疑,也为各类情绪的发酵提供了温床。
另一方面,小米与雷军,被认为反应迟缓。
事故发生于3月29日,但小米公司于4月1日才发布声明。这样的响应速度,未能获得舆论的一致认可。
同日,雷军在个人账号上作出了回应,但同样被批令人失望。ID名为“rdstone112”的网友留言:“不该等这么久才出来再发声,而应该第一时间出来就表态。毕竟,这不是一宗普通的事故。”
小米汽车自诞生以来,一直与雷军“深度绑定”。宣传时不遗余力,重大事故当前,雷军被认为不该沉默太久。有评论指出,尽管事故仍在调查中,很多信息不明确,但对三位逝去的女孩表示深切哀悼,不需要等那么久;发声表态如果更早一些,更容易展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的姿态。
事故发生后,包括小米在内,车企在“智能驾驶”上的过度宣传,也遭到网友细致审视,被认为对用户构成了误导,埋下了风险隐患。
我国2022年3月1日起实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工信部GB/T 40429-2021)将驾驶自动化分为6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应急辅助(0级)、部分驾驶辅助(1级)、组合驾驶辅助(2级)、有条件自动驾驶(3级)、高度自动驾驶(4级)、完全自动驾驶(5级)。
当下,车企所宣传的“智能驾驶”或“高阶智能驾驶”,均是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
“智能驾驶”这一称谓,首先被认为是一种文字包装,模糊了原有的严谨概念。加之,车企对“智能驾驶”存在过度宣传,最终容易导致用户出现认知偏差。
今年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两部门发布指南提出,企业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或功能命名及营销宣传中,不得使用暗示消费者该系统可以作为自动驾驶系统使用,具备实际上并不具备的功能等用语,防止驾驶员滥用风险。
有观点认为,小米SU7事故,是一场对“智能驾驶”过度宣传的生命警示。“智能驾驶”的安全边界不应被模糊,车企的夸张营销与用户的过度信任都需警惕。
三条年轻生命的陨落,令人扼腕叹息。身陷漩涡的小米,亟需展现出更为迅速和透明的沟通态度,与社会各界共同探寻事故真相。而无论最终调查结果如何,整个汽车行业都应读懂舆论关切,在研发、生产和营销全流程筑牢安全底线,让智能汽车在敬畏生命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来源:红网
作者:张瑜
编辑:周怡琳
本文为红网舆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uqing.rednet.cn/content/646948/95/14842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