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舆情中心(红网智库)出品
文 | 廖川富
最近,老罗和西贝的事情很热闹,本来老罗说“这事儿过去了”,整个事件原本可以告一段落的,但西贝贾总发了一篇“罪己诏”,一边说“改”,一边又说老罗是网络“黑涩会”,搞得老罗这下要讨公道了。9月15日,西贝又发了道歉信,引来一大波关注,这事情真是没完没了了。今天想当一回教师爷,就舆情应对说几句。
事情闹这么大,就不得不从老罗的那篇微博说起了,老罗的微博原文是这样的: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拆分解读一下,老罗说了两层意思,第一是西贝的菜口味不咋地,怀疑是预制菜,很不满意。第二是希望国家尽早立法规范预制菜产业。
老罗出差了一阵,一下飞机就去了西贝,应该是在飞机上就可能想好要去了,可见他对西贝还是很认可的,并且说了一句“好久没吃西贝了”,以前应该也是吃过的。就像我出差回老家,第一时间也是心心念念地嗦个粉,但是吃完之后总感觉和预期存在差距,吐槽几句,正常。
老罗是个聪明人,没有旗帜鲜明地反对预制菜,而是把这个事情推到了国之大计层面,留下了一个可进一步进行正向讨论的开放式的话题,这里西贝没有接住。9月15号的道歉信应该前移到彼时的时间点上。
接不住也正常,一般的企业确实很难在舆论应对层面微操到这种程度,可以理解。但是,把事情闹到这么不可开交的局面不应该。
在舆论应对层面,有一个百试不爽的公式,那就是“适度的示弱”,以时间换空间,避免忙而出错,避免头脑发热做傻事。贾总在老罗微博发文后的第一次回应,我觉得是基本OK的,贾总大概是这么说的:老罗作为公众人物,在互联网上公开地质疑西贝,给西贝带来了严重声誉损失(同时也是经济损失),或将起诉老罗。点到为止,后续怎么做,应该还有不少牌可以打,主动权在我。在实体经济整体普遍存在压力的大背景下,我相信网民在一定程度上会理解西贝,如果西贝再紧接着给出改进方案,那此处应该是有掌声的。后面西贝的一些操作就属实有点多余了,感觉怄着一口气,非要把这事给扭过来。难啊!
舆情应对要掌握网络舆情规律特点,不说“我弱我有理”,至少强势群体在现实社会挤占了资源,弱势群体也需要网络空间寻求一点慰藉和平衡,舆情应对也是人情世故,所以学会巧妙示弱是互联网生存手册的重要一章。以适当示弱达到与网民共情,甚至是悲情的目的。
简单举个例子,在宗庆后去世之后,钟睒睒遭遇了大量网络不实信息的困扰,虽然他也曾出面回应,但是效果不佳,钟睒睒最有效的一次回应是如下图:
在舆论面前,首富也要低头。
适当示弱,目的是为了巧妙卸力,将百炼钢化作绕指柔。如《经济日报》所言,此次老罗和西贝的事件实质上是舆论对整个预制菜行业发展方向的网络调研,西贝则承担起了“调研样本”的角色,西贝的公关方向应该是快速地摆脱这种处境,但一系列操作却恰恰相反。这让我想起了小米,在其“高速车辆发生车祸自燃,导致几名女生不幸遇难”事件的应对中,小米第一时间对事件本身发布回应、公布车祸后台数据,虽然多次回应的诚意满满,但是还是质疑声不断。小米选择的舆情应对措施是“一退再退”,该安抚安抚、该赔钱赔钱,找到合适的台阶巧妙转移话题,把事件引向智能驾驶分级技术话题上去了,海量推送智能驾驶科普文章、视频,同时雷总亲自下场科普:“我曾经不止一次说过,智能驾驶只是辅助,开车还是要手握方向盘”。不是专业的根本插不上话,凑热闹的少了,舆情自然而然就消散了。
前车之鉴数不胜数,任何一场以硬刚结尾的舆情应对,哪个不是头破血流。老罗和西贝这个事,我建议还是早点收场为好,差不多得了。最后我还想说一句“蒜鸟,蒜鸟,你搞不赢他滴”。
来源:红网
作者:廖川富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网舆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uqing.rednet.cn/content/646943/59/15283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