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所高校明确不提供宿舍”话题频频被推上微博热搜,引发舆论关注和热议。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硕士研究生,住宿资源紧张的问题愈加凸显。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在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不为部分研究生提供住宿。其中,部分高校明确不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提供住宿,也有部分高校对全日制硕士生实行自愿申请制。
12月10日,该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单首位,引发了相关讨论。截至目前,话题阅读量3.2亿次。
据红网舆情中心监测数据显示,近两天时间内,该话题在网上信息量2.7万条,引发520.47万的互动声量,影响力值达67.74亿。
其实,学校不再给部分硕士研究生提供住宿服务,早在2019年就曾引发舆论关注。近年来,随着我国不少高校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更多学校不再提供宿舍,该话题多次引发舆论热议。
舆论担忧学生经济负担和安全问题。对于高校不提供住宿的情况,有网友认为,高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所有学生提供住宿;也有网友认为,学校在招生时已经明确告知,学生应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在众多评论中,担忧加重学生经济负担和安全问题,质疑将影响学校教育管理的声音占主流。如网友“为宝”认为,不管经济问题还是安全问题都得不到保障。网友“小鹿姐的陪读生活”表示,如果是在一线城市读书,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对于很多普通收入不高的工薪家庭来说,供养大学生的成本相比起以前就提高了不少,无形中提高了去一线城市读大学的经济门槛。
专家认为高校不安排住宿是大势所趋。针对这一话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从国际上来看,多数国家的高校不为硕士生提供住宿,甚至一些国家的高校不为本科生提供住宿,同时,一些高校会为学生提供相对稳定的房源。从高校本身的功能来说,学校不为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提供住宿属于正常情况。从高校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不提供住宿应该属于一种常态。新京报刊发评论文章也赞同此类观点,认为从现代大学建设角度看,大学不提供住宿服务,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大势所趋。但这同时也需要社会有相应的配套服务,保障社会化后勤服务方式的公益性。
大V表示高校要坚持公益属性,为学生提供住宿服务。中青评论刊文表示,这种仅仅根据研究生培养性质“一刀切”的做法,忽视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等差异,缺乏细致周到的考量。在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下,公办高校要坚持公益属性,这些知名高校有责任积极回应公众的期待,为学生提供住宿服务仍有必要。即便在短期内校内宿舍“周转不灵”,只能让学生住到校外,高校也不能“撒手不管”。
也有部分微博大V表示,提供住宿是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如@弘文馆大学士表示,高校制定招生人数时掂量清楚自己的承载量,对任何一所高校来说都应当是基本责任,考研热带来的需求暴增,让高校们体验了一次措手不及,做不到尽善尽美。但高校也依旧有责任,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能力范围内的补贴或扶持。
更有舆论表示,从“禁止在校生校外租房住”,到“明确不提供宿舍”,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变成“解释权在我”的推掉责任的橡皮泥。如果把学生宿舍推向社会,实行公寓化、社会化,学校必须对学生公寓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否则学生在校外租房期间发生安全事件,学校真能完全置身事外?
在笔者看来,在校舍扩张跟不上研究生扩招的背景下,各高校为解决宿舍资源紧张的问题所动用的方法,不应只有“让学生自行解决”一种。高校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妥善解决学生的住宿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措施,切实保障学生的权益。
来源:红网舆情
作者:彭梦汝
编辑:白杨波
本文为红网舆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uqing.rednet.cn/content/646756/56/13346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