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灭火”到“防火”:“舆评”该如何开展?

来源: 翟薇 作者: 翟薇 编辑:redcloud 2019-06-26 10:04:37
时刻新闻
—分享—

  “舆评”,即舆情(舆论)风险评估,具体是指,针对地方政府在制定和实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政策决策、重大改革措施、重大建设项目和重大赛事展会等事项前,对其舆论风险性、民意承受力、舆论抗压性,及政府舆情处置力等因素开展系统的调研、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评估,形成风险清单,制定舆情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一些重大项目的投资和兴建通常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由于这些项目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其往往也成为舆论的“发动机”。一些负面舆情表明,由于忽略或缺少了民意沟通、政策解读、利益疏导等环节,易导致误解和冲突,引发群众的不满和反对。

  舆论促使政府重大事项“舆评”先行,研究重大项目上马前的舆情风险评估已成为地方政府的当务之急。所以,提前围绕决策的可行性、民意认可度等进行风险预判,把握民意脉搏,调整决策方向,有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风险,是地方政府刷新舆情管理工作格局,促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决策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早在2013年,人民网舆情团队提出“舆评”的理念,将舆论风险评估概念化、理论化,成为舆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致力于推进规范化建设“舆评”工作,推动“舆评”成为地方政府重大事项决策立项前,与“环评”“稳评”并重的前置程序和刚性门槛。在此期间,以引发重大社会反响的重大项目进行粗粒度的指标分析和评判为着眼点,不断探索将政府重大项目“舆论风险及民意承受力评估”机制建设付诸实践,以推进地方政府对“舆评”工作的重视。

  2018年,人民网与北京延庆区共建全国首个“舆评中心”,并确定将以规范、长效的舆情风险评估、防控机制建设为主体的工作思路,为延庆服务保障冬奥会、世园会的筹办举办及执行提供支持。


  重大决策开展“舆评”的范围和方法

  针对政府重大事项的风险评估,包括重大公共政策、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改革措施,以及重大公共活动等。简言之,凡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牵涉面广、影响深远,易引发矛盾纠纷或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项实施前,都应开展重大事项舆情风险评估,作为项目准入的基本条件。通过全方位的评估,梳理重大事项的舆情风险,预判项目可能发生的风险领域,量化舆论压力值,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风险防范和处置措施,确保重大事项顺利实施。

  从评估的范围来看,在重大公共政策出台前,应着重评估政策的合规性、稳定性和严密性,政策制定是否兼顾各方利益,是否能够得到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等;

  在重大工程项目上马前,侧重评估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是否存在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隐患,是否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稳定和人身健康安全等;

  在重大改革措施实施前,重点评估改革的实际是否恰当、程序是否严密,是否公开征询群众意见,兼顾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

  在重大公共活动举办前,重点评估活动、赛事、会议开展期间舆论宣传、治安交通、媒体采访等各个方面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



  舆情风险评估工作流程图(吕悦制图)


  从方法上来看,舆情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需要全面系统的工作流程。一是定性与定量分析;二是网上网下的数据采集;三是“外脑”和专家质询;四是对类似大量案例进行规律性的研判和总结。

  为了完成风险预判这道假设题,责任主体需要进行大量的线下调研、专家访谈、网络数据统计、职能部门工作数据分析、大数据采集和挖掘,以及相关的历史考察、案例归纳、经验总结。这一系列的操作,无疑大大提升了“舆评”结论的准确性、可靠性、可行性,为项目上马、决策实施提供了更为完备的保障。

  有了充分完备的风险评估,公共管理部门的决策更为科学精准,有利于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特别是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互动和认同。


  党政机关常态工作中的“舆评”效用

  相较于传统的舆情,“舆评”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既注重事前的防范,也进行事中与事后的动态跟踪,从而形成系统性的贯通全程的防范体系。

  过去,公共部门的舆情管理工作更多是注重事后应对,这种救火式思维、被动式应对的舆情管理方式已不合时宜。技术的进步、网络舆论及新媒体格局的演变,要求党政机关的管理模式不断升级,要充分认识到风险前置的必要性和全流程管控系统性思维的重要性。党政机关的日常工作、常规决策、社会面管控等方面的风险防控同等重要:

  一方面,就工作范围内可能存在舆情风险的、难以避免的问题进行评估,如社会治安、窗口服务等,制定常态化的风险防范措施;

  另一方面,筛选地区内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开展全面的风险排查和问题评估,构建舆情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将民意承受力和社会心理变化纳入其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舆情风险的精准预判、预防和监测。

  从“灭火”到“防火”,表面上看是思维的转变,实际上是政府部门工作流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的全方位串联,从而全面提升管理效率和治理水平。


  “舆评中心”建设的“延庆经验”

  当前,各地在舆情风险防范方面的能力和意识不断提升。梳理近几年网络公开信息,不少地方在“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包括建立宏观性的舆情风险评估制度、引入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重大活动舆情预警与风险沟通等,部分试点如重庆、浙江温州、苍南等地的试水也显现出了良好的效果。而北京市延庆区在筹办2019北京世园会期间,与人民网一道专门建立“舆评中心”,这一举动也成为全国创新政府社会治理的重要示范。

  2018年5月,人民网与北京延庆区委宣传部共同组建“北京(延庆)世园会·冬奥会舆评中心”,并且成为全国首家专业性的舆情和舆论风险评测机构。经过近一年的实践,“舆评中心”已围绕2019年北京(延庆)世园会工作开展了舆情风险评估报告、舆情风险指标体系、风险源清单、应急预案制定、舆情风险案例库等多项研究,同时搭建大数据舆情监测平台和应急指挥系统,全方位进行风险防控和舆情处置,形成了很多有意义和价值的成果。

  在人民网和延庆区的通力协作下,逐步探索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舆论风险感知与民意民情大数据工作流程,开发了“2019年北京(延庆)世园会舆情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民意承受力、项目管理力、组织保障力、舆情传播力、舆论生态指数”五个一级指标及数十项二级指标为标准,通过构建模型和算法规则,将世园会舆论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为有关部门开展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此外,综合线上数据分析和线下调研等多种方法,“舆评中心”对世园会舆情风险进行了全面“体检”,撰写了《2019年北京(延庆)世园会舆情风险评估报告》,提炼总结逾50项内外部风险,并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和改进建议。

  党网与地方政府合力共建“舆评中心”,这一开创性的实践,是公共部门与第三方机构之间形成治理合力,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趋于多元化的具体体现。作为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探索,“舆评中心”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指导实践放到首位,力求理论研究得出的模型和成果能够应用于实际工作,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从理念到实践,“舆评”的落地,既是重视舆论和民意的疏导工作,强化政府的责任感和政治担当,推动“良政”;又能够平衡和调适社会各基层利益诉求,化解舆论阻力,促进“善治”。

(曾蓉  朱孟洁)

来源: 翟薇

作者: 翟薇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