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视觉中国为何引发舆论“群殴”?

来源:王灿 作者:王灿 编辑:redcloud 2019-04-22 15:27:42
时刻新闻
—分享—

  4月11日,视觉中国网站被指将刚公布的人类首张宇宙黑洞照片版权归为己有,此外还被发现售卖五星旗、国徽、团徽的版权,遭到共青团中央官微和众多知名企业的“围怼”。随后,视觉中国利用图片版权进行“碰瓷式”维权在网络上遭到“起底”,迅速引爆舆情。视觉中国两次发表致歉声明,4月12日,视觉中国宣布关闭其网站。天津市网信办连夜约谈视觉中国,责令整改;国家版权局也公开对此事进行表态。监管部门介入令舆情回缓,舆论开始转向深层次的讨论和反思,目前相关舆情仍未平息。法制网舆情中心(ID:fzwyqzx)通过梳理事件过程,分析舆情特征,并提出处置建议,以供参考。

  

  舆情事件

  1. 视觉中国图片版权问题引争议 遭众人怒怼

  4月10日晚9时,人类史上首张宇宙黑洞的照片公布,成为舆论盛事。4月11日10时许,“@互联网的那点事”愤怒指出,“黑洞照片版权被视觉中国弄去了!”并附上被打上“视觉中国”LOGO的黑洞照片。相关微博迅速引发舆论关注,并引发网民质疑。随后,陆续有网民指出,五星旗、国徽、团徽等也在其版权售卖之内,价格150到1000元不等。




  当日15时左右,视觉中国官方微博对黑洞照片版权回应称,其通过合作伙伴获得编辑类使用授权。随后“@共青团中央”质问:“国旗、国徽的版权也是贵公司的?”该微博评论区“炸锅”,百度、凤凰网、新浪、贵州茅台、海尔等多家知名企业蓝V官微,因自家企业LOGO图片被视觉中国标注版权,纷纷留言评论声讨。该微博瞬间登上微博热搜第一,转评量超过35万次。一时间,视觉中国图片版权问题引起网络热议。




  针对售卖国旗、国徽图片一事,11日18时26分,视觉中国官方微博发布致歉声明称,“平台上的国旗、国徽图片由视觉中国签约供稿人提供,平台负有审核不严的责任,将依法加强审核。目前已下线不合规图片”。随后,有网民指视觉中国网站已经关闭。


  2.“碰瓷式”维权遭揭露 中央媒体纷纷点名视觉中国

  尽管视觉中国很快做出回应,但针对视觉中国的声讨仍然呈现继续扩大之势。自媒体“三表龙门阵”发文《天下自媒体苦视觉中国久矣》,抨击视觉中国通过对图片版权的大肆占位,形成了巨大的版权商业池,然后向各类自媒体索取高额图片版权费,让不少自媒体敢怒不敢言。不少业内人士调侃它是“真律所假图片公司”。

  随后,视觉中国涉嫌“碰瓷式”维权问题遭到“起底”。据经纬中国创始人张颖爆料,视觉中国开发出一套图片追踪系统,有组织地大范围搜索未授权疏忽使用其图片的各种企业,要求巨额赔偿,通常一个小疏忽一张图片也不接受删除,直接索取几十万人民币的天价赔偿,并要挟企业签年度合同。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指出,视觉中国1年利润超两亿,收入80%靠维权和客户增长,业绩吊打其他图片公司,利益链错综复杂;自2013年以来,视觉中国主动提起的官司近万件,平均每天打官司15.6起。至此,视觉中国“维权——诉讼——和解——签约”的“勒索式商业模式”,引起舆论口诛笔伐。此外,还有网民指出,视觉中国通过律师和公证等法律手段达到其不法盈利的目的。

  中央级媒体纷纷点名批评视觉中国。新华社发表评论称:“一个号称以版权保护见长的公司,却连国旗、国徽都明码标价,直至公众发现才匆忙纠正,究竟是疏忽大意还是视而不见?”“@人民日报”也批评视觉中国称,要“避免版权保护陷入‘黑洞’”,其评论附带的“不敢配图”图片引发不少官微效仿。11日,与视觉中国相关话题四次登上微博热搜榜。


  3. 主管部门介入和表态 影响波及多家图片网站

  4月12日3时43分,视觉中国官微第二次发致歉声明,内容除了重复第一次声明内容,还表示将下线不合规图片、关闭网站,并接受广大网民和媒体的监督批评,全面配合监管部门彻底积极整改。12日股市开盘,视觉中国股票跌停。

  据天津市网信办官方微信消息,4月11日,天津市网信办连夜约谈视觉中国,责令该网站立即停止违法违规行为,全面彻底整改。国家版权局12日也在官微上表态:“各图片公司要健全版权管理机制,规范版权运营,合法合理维权,不得滥用权利。国家版权局将把图片版权保护纳入即将开展的‘剑网2019’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图片市场版权秩序。”主管单位相继介入和发声,让不少网民表示看到了规范图片版权市场乱象的希望。

  据网民反映,继视觉中国关闭网站开展整改之后,受此事件影响,图片网站东方IC、全景网的官网也相继无法打开。


  4. 侵权反成维权方 舆论转向深层次讨论

  4月12日,欧洲南方天文台对媒体称,视觉中国对黑洞照片的版权主张不合法。权威机构直接“打脸”视觉中国再次招来舆论抨击,一些摄影师开始爆料称自己的作品未经授权被视觉中国纳入图片库。微博大V“@王志安”等人指责该公司本身就是版权侵权方,结果反而成了维权方,是一种讽刺和吊诡。

  舆论对视觉中国的大规模声讨,还引出冲击版权保护意识的担忧声音。对此,“@共青团中央”12日刊文呼吁:“尊重著作权,不意味要‘尊重’视觉中国的经营方式;吐槽视觉中国,也不能损害来之不易的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共识。”之后,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主流媒体相继发声,深层次的讨论和反思增多。4月18日,天津市网信办因视觉中国发布的多张图片刊发敏感有害信息标注,对其作出从重罚款的处罚。


  5. 视觉中国被行政处罚30万 舆论质疑处罚过轻

  4月19日,天津网信办发布公告称,现查明,汉华易美天津在通过运营“视觉中国”网站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过程中,在多张图片中刊发敏感有害信息标注,对用户发布的信息未尽到安全管理义务,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置用户发布的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内容。决定给予汉华易美天津罚款30万元的行政处罚。对此,舆论质疑处罚力度过轻。

  同日,视觉中国公告称,公司积极配合天津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行相关情况调查,接受天津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处罚决定,并将按期缴纳罚款。

  4月21日,有媒体报道视觉中国网站部分恢复上线。对此,“@视觉中国影像“微博发布声明称,实际为公司进行阶段性内部整改测试,网站并未恢复上线。

  

  舆论观察

  批评

  应对“碰瓷”式维权予以严惩

  对于网络揭露的视觉中国等图片公司借维护版权之名行讹诈之实,舆论予以严厉批评并呼吁监管部门严惩。多家中央媒体刊发评论文章表态,如央视新闻评论称,视觉中国以“能奈我何”的嘴脸,把法务做成销售,一头侵犯原创者的合法权益,一头又对使用者进行“维权敲诈”,应“严惩视觉中国,切掉知识产权市场的毒瘤”。人民网文章进一步指出,把视觉中国归为“碰瓷式维权”还未触及到实质,应当深刻分析其运作模式背后的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所在,从法律上给与严厉制裁和打击,才能从根本上防范和杜绝。该文章还指出,视觉中国未经批准,“擅自从事著作权集体管理活动”,应依法严查。

  讨论

  涉及版权保护的相关法律问题

  部分专业人士就视觉中国牵涉的版权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其本身一些行为就属于侵权。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尹锋林指出,如果视觉中国未经许可就将企业的LOGO图片放到自己的图库中,让使用者可搜索下载使用,至少会侵犯相应企业的著作权,例如信息网络传播权。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教授王四新也认为,很多图片本应由公众直接使用,或者说应该在公共传播领域作为公共产品来进行传播。如果把公共产品放到图库里并宣称自己拥有版权,那么就影响了公众本应有的使用权利。

  还有舆论提到了涉及到司法层面的问题。广西民族大学法学教授齐爱民认为,在视觉中国并不具备对涉诉作品合法著作权的前提下,其通过施压达成合作的行为,可能涉及到欺诈以及对原著作权人权利的侵权,严重的可能涉嫌诈骗罪、敲诈勒索罪。此外,北京雷腾律师事务所文章认为,视觉中国靠着证据上的“包装技巧”,撬动了司法天平的倾斜,使无数企业相信其版权保护者的身份,愚弄了中国司法部门和大众,这其中还有“公证机构、法律服务机构为虎作伥”的原因。

  反思

  如何健全和完善版权管理机制

  多数舆论建议将此次事件看作全社会深入思考知识产权保护的一次契机,反思如何在具体社会实践中进行真正的知识产权保护。《人民日报》评论称,我们指摘经营方式的瑕疵,更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损害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共识。海外网评论指出,在当前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切莫让一些“以保护之名渔利”的行为给真正的知识产权保护抹了黑。如何健全版权管理机制,规范版权运营,并在著作权保护和传播权利之间找到平衡点,是视觉中国事件之后,业界更应该思考的问题。对此,澎湃新闻网评论建议,期望各方能理性对话,就平衡图片版权所有者、服务平台与使用者三方的合理权益,同时兼顾互联网图片等各类信息的自由传递特性,寻求更具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舆情解析

  本次事件起因自一张照片,但舆情发酵却异常猛烈,迅速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舆论风暴。分析认为,触发这样的舆情却并非偶然,而是有其舆论传播和舆情发酵的逻辑。

  1.微小事件发酵引发舆情“蝴蝶效应”

  从舆情发酵过程来看,此次事件可谓“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11日中午开始引发关注到晚间成为最热话题,舆论场在12小时内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大戏:视觉中国被众多品牌官微“围怼”,受到媒体高度关注,并引发网民群嘲、群扒,一天之内四次登上微博热搜榜。从涉事企业来看,11日上午还“岁月静好”地对黑洞照片问题“据理力争”,下午就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全面沦陷,呈现出“墙倒众人推”的颓势,并于12日凌晨将网站关闭。整体来看,事件起源于一张照片,却引发了多家图片网站关停、国家版权局连夜发文、视觉中国股票跌停、自媒体蹭热度狂欢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形成现象级舆情事件。

  2.挑战主流价值观让舆论累积情绪爆发

  视觉中国将属于人类共同成果的黑洞照片据为己有,无疑是以一己之力挑战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必然会招致舆论的“群起围攻”。这是视觉中国长期以来惯于将图片版权不合规经营的缩影,也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事件发生后,媒体、企业和网民爆料、吐槽不断,抨击理由不断翻新,从国旗、国徽版权到“碰瓷式”维权再到涉嫌侵权,令网民有一种“黑料”数不胜数之感。可见,“苦视觉中国久矣”舆论情绪并非空穴来风,黑洞照片只是触发全民讨伐视觉中国的一个偶然导火索,而不满情绪却早已充分蓄积。长期以来,视频中国利用行业地位让“图片版权”变成一门垄断生意,甚至假冒获得授权来“维权”,严重损害了媒体、自媒体、原创者等多方利益,这是舆情爆发的社会根源。

  3.话题热度持续令舆情“长尾效应”明显

  舆情引燃后,虽然国家版权局和属地网信办均第一时间发声,视觉中国多番致歉并关停网站整改,但是话题热度在相当时间范围内延续高热态势,表现出明显的“长尾效应”。一方面,这与视觉中国一直持强硬辩驳态度有关,将自我责任定性为“审核不严”,被质疑是避重就轻、推卸责任,令舆论不断关注事件走向;另一方面,《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中央媒体接连发表评论,全方位展开讨论,《新京报》《南方周末》等不断“起底”视觉中国不正当的“维权生意经”,也吸引舆论对该事件保持关注。此外,监管部门表态后并未跟进采取实体处置措施,引发舆论对“版权流氓”不思悔改、借助整改躲避风头的担忧,可见这种关注热度也反映了舆论希望彻底整治版权乱象的迫切心情。

  

  舆情建议

  面对视觉中国“碰瓷式”维权引发的舆情,相关监管部门快速应对,有效稳定了舆论情绪。后续处置中,相关部门还需注意舆情的闭环管理,及时解决潜在舆情隐患,在实体工作中推动版权维权规范化。

  1. 高效应对 促进舆情闭环处置

  视觉中国借用版权保护机制“碰瓷式”维权,引发媒体和网民声讨。对此,相关管理部门迅速做出反应,天津网信办连夜约谈视觉中国,并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和整改,国家版权局翌日表示将图片版权保护纳入专项行动。官方高效应对表明了监管态度,获得认可,这无疑值得肯定。视觉中国等网站关停整改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也需针对舆论揭露的视觉中国涉嫌违法行为,及时采取调查措施,回应公众关切,促进舆情处置闭环,防止舆情出现反复。

  2. 关注问题 及时解决潜在舆情隐患

  舆情问题往往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舆论对视觉中国“碰瓷式”维权早就有批评和相关“吐槽”,质疑其将维权做成生意,已失去了版权保护的良好初衷。但是,早先的网络爆料并未引起监管部门的足够重视,这些问题线索成为潜在的舆情隐患,并借助此次黑洞照片事件集中曝出,将行业内累积的种种乱象一并摊开。此事也警示了相关部门,在日常监管中需要对行业问题保持实时关注,对引发争议的舆情风险点进行排查和掌握,在实体工作中及时对暴露问题采取整改,将监管工作做在前面,避免出现类似的爆炸式舆情。

  3. 多方联动 推动版权维权规范化

  图片公司大搞“碰瓷维权”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维权范畴,杜绝这种违法现象,无疑要将舆情事件纳入到法治轨道处置。版权主管部门应保持畅通的日常性网络空间治理机制,开展高效的版权执法工作,保护创新创作。公安、法院、司法行政等政法机关需要及时关注类似维权索赔中刑事责任、举证责任、公证效力等问题,并进行严格的实质性审查,以免出现法律公信力为非法目的背书的现象。只有执法和司法机关相互联动、通力协作,让权利人在法律范围内有效维权,不断促进版权维权合法化、规范化,才能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成色和水平。

来源:王灿

作者:王灿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