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流浪大师成网红:是网友刻奇还是审美疲劳?

来源:清博舆情 作者:清博舆情 编辑:redcloud 2019-03-22 15:09:05
时刻新闻
—分享—

  最近几天,有一位“流浪的国学大师”在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走红。这位上海街头的流浪汉,蓬头垢面,但却能在嘈杂街头认真阅读儒家经典,且能侃侃而谈。思维清晰,气度从容,真有满腹经纶的现代隐士之风。




  他跟行人探讨西汉名将周亚夫、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所谓的成功学大师陈安之……有关《左传》、《诗经》、《了凡四训》、《菜根谭》等古书的解读随口就能说上两句。其观点逻辑清晰、声音富有磁性、眼睛炯炯有神,金句频出,加之其从容不迫的气度更是与其他流浪汉产生了剧烈的反差。一个多星期前,有人将他这反差的形象拍成短视频并上传网络,很快,他成为了坐拥大量粉丝的网红,与之一起走红的还有网友的评价“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

  他被大家称为“国学大师、流浪大师、金句大师”,而他却直言:“网上走红不能改变我的命运。”除此之外,他的金句还包括:


  “有人给我钱我不要,我不是乞丐。”

  “我不是大师,百分百不是,大师要多读书。”

  “不是我学问多大,是你们书读少了。”

  “距离浩如烟海的文化本身,我们都是井底之蛙,一定要不断的学习。”

  “读书要用笔、要配起来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有人说因为你外表可怜所以你捡垃圾,那为什么我捡垃圾不能按照公益的目的捡呢?”

  “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头,这是过去谁都知道的,现在则是贪官在监牢,一夜愁白头。”

  “我最向往成都,读书人一辈子有个理想,最好的像诸葛亮一样,出将入相。如果做不到,就学杜甫,忧国忧民。”

  ……


  流浪大师何许人也

  网传这名流浪汉名叫沈巍,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知识渊博,曾经是上海市徐汇区审计局的一名公务员,因为家庭出现了变故,所以离家出门流浪。但是在视频中,他本人否认了毕业于复旦大学,而是毕业于一个普通的院校,因为"爱捡垃圾"而被单位劝退。

  捡垃圾的习惯源于他小时候卖垃圾换书钱的经历,也是因为他对垃圾分类理念的认同。因为与家人及邻居的理念不同,而不愿意回家,甘愿做流浪汉。

  至于其公务员身份,媒体也向上海市徐汇区审计局得到证实:沈巍于1986年进入徐汇区审计局工作,1993年起因病休假至今。期间,审计局一直按时足额发放工资。沈巍自己也承认,他并不缺钱。“这26年来,单位一直在给我发工资,大概有2000多元,我的卡里目前约有十万元左右,其中部分是父亲的遗产,拆迁时他把房卖了,我分到了十多万。”




  沈巍最初走红于抖音,之后,有关他的消息持续发酵。在网页端,不少传统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包括他在最近的四五天内,每天被一二百个网络直播从业者围堵,争着与他合影,最后不堪其扰的事。在微博端,#流浪大师#、#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上海徐汇审计局回应网红流浪汉#、#网红流浪大师不想红#等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微信搜索指数从3月18号开始直线上升,在今天达到峰值。

  

  舆论关注点

  尽管沈巍承认自己在地铁站如此嘈杂的环境中看书有一点“作秀”成分,其目的是提醒当今年轻人多读书,但关于他“流浪大师”这一身份的走红,依旧是一个被定义、被表达、被消费的过程,在整个事件中,他都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者。在舆论场,网民对于“流浪大师”的态度不尽相同,主要有几下几类:

  对沈巍流浪汉的身份肃然起敬:很多人表示,关注沈先生已有好几天了,此人确实思路清晰谈吐不凡人品高尚,已经强过80%的网友。有人也因此调侃:“好好珍惜现在的工作吧筒子们,现在流浪汉门槛这么高,哪天失业了怎么办。”还有很多人从他流浪汉的身份中看到了自由:“他衣衫褴褛却不卑不亢,我们西装革履却要点头哈腰,他已身心自由,我们却被物欲牵绊身不由己。讲真还是羡慕他的,自己解放了自己”。

  非常反感为蹭流量而去骚扰他:今天,微博话题#网红流浪大师不想红#已经制造50.6万的阅读量和353的讨论量。大部分网友认为,很多人是为了蹭热点而去骚扰他,非常受不了这种风气。炒完之后一地鸡毛,有人获益了,他却更可怜。有网友嘲讽:“可能过不了多久会出现一篇10万+《犀利哥到流浪大师,论从外表到内在修为的进化》。”甚至还有人直言:“放过他吧。有病的是我们。”

  质疑他吃26年空饷的合理性:有一些人认为,沈巍带薪流浪26年不上班,不应该吃空饷。而也有人认为,他是因为被认为有精神疾病,这发的是病假工资,并非劳动所得工资,是符合规定的。

  分析讨论他走红的原因:微博知名大V @五岳散人 总结道:“反差制造惊喜,流浪者读过一些书就成大师了;放下屠刀,也就立地成佛了;我一个技校的会码点儿字,也成知名评论人了……”网友在他这条微博下评论道:“这或许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学问的专家学者和基层老百姓零距离互动太少了。”但也有观点认为,这是对精英主义和成功至上的审美疲劳。

  还有人认为,“流浪大师”的走红印证了当代年轻人的渴望与无知,“渴望是说,现在的年轻人的确渴望国学大师的存在,渴望真正的儒家大师的存在;无知是说,现代的年轻人,对传统的经典,对《四书五经》太陌生了,太无知了。”

  此外,也有人说,沈巍不是出世高人,也不是不羁散人,他其实就是个被动导入消费主义程序和爆款制造流程的“闯入者”。能满足很多人“扫地僧情结”的他,成了刻奇箭头的最佳标靶。事实证明,扫地僧只会是虚构,“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作为描述这个时代精神症候的形而上表述还行,对应具体的人和事只剩尴尬。

  不管舆论声音如何,想必沈巍并不享受这种一夜成名的经历,他说:“我现在才知道做红人挺苦的,我原来一点不知道。现在红了,太苦了,我真不想红。”和他相识已久的小区保安都表达出对他的理解:“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远观、尊重和理解,是一个人起码的修养,哪怕他是一个流浪汉。

来源:清博舆情

作者:清博舆情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