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舆情风险防范与化解研究

来源:廖灿亮 作者:廖灿亮 编辑:redcloud 2019-02-25 16:19:10
时刻新闻
—分享—

  近年来,互联网成为社会舆论生成、发酵的主力平台。政府部门面对舆情事件的监测预警、研判分析、处置应对与舆论引导,也是风险防范和管控的一个重要方面。若能在舆情事件潜伏期加强预判,并在舆论风波发生初期及时反应,无疑能以最小代价妥善处理,实现对舆情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舆情风险是重大风险的一个主要方面

  舆情风险是政府部门需要高度防范的一大风险,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当前,互联网新的传播手段不断涌现,网民数量不断增加,任何事件(话题)均有可能在网民关注下不断放大,形成社会热点,并对政府乃至国家和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相关部门对一些事件若不能及时有效处置与引导,就容易引发舆情风波。还有一些舆情信息可能涉及面广、关注者众、煽动性强,易成为向线下群体行动转化的情绪铺垫。因此,防范与化解舆情风险,成为新时代政府部门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在舆情风险防范、舆情应对与引导、突发事件处置等方面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也积累了经验,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有些地方政府对舆情信息不够重视,导致舆情事件爆发后仓促迎战、疲于应付,负面舆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引导;有些地方缺乏可行的舆情风险预警机制,危机意识和风险预判能力不足,这无形中使突发舆情事件的影响迅速蔓延,增加了社会风险;有些地方遇事习惯于“封、堵、删”,“不肯说、不尽快说、不说真、事后说”等处理方式仍然存在,不能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经常引发次生舆情。因此,如何防范和化解舆情风险,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不断努力实践和探索。

  当前舆论敏感点

  要防范与化解舆情风险,首先应对当前舆论高敏领域有足够的认识与积累。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研究显示以下问题易成舆情热点:

  涉医疗、教育、生命健康等民生问题。当前,社会各阶层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诉求日益强烈,但相应领域的社会建设水平和治理能力还有所欠缺,民生领域已成舆情高敏领域。特别是涉医疗、教育、生命健康等民生话题,舆情燃点低、爆点多、传播快,网民代入感强,舆情风险常因此产生。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对2018年1月1日至12月15日的600个全国网络舆情热点初步统计显示,民生与公共安全领域的问题占据前20件热点舆情事件(话题)的一半,显示出舆论强烈的关注程度。比如近期石家庄“五联疫苗”调包事件,严重冲击社会道德与安全底线,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官方通报称已责令涉事单位停业整顿,公安机关对涉事单位负责人进行立案侦查,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后,网民安全感有所回升。

  政府部门重大政策措施存在被误解误读的问题。公共政策涉及不同阶层群体切身利益,易在网络引起争议。政府部门调和鼎鼐,如何在公共政策发布时平衡各方利益诉求,准确解读形成共识,化解潜在舆情风险,成为当今要面对的课题。2016年4月,教育部出台“调控方案”,12个省区市要进行“生源计划调出”,由于政策解读未及时跟进,苏鄂两省部分家长理解为减少在本地的招生,让本地考生上大学变得更加困难,于是上街表达诉求。后由当地教育部门借助新媒体多次发声解释,表示苏鄂安排协作计划,以不降低各支援省份的高考录取率、本科录取率为基本前提,并确保各省份2016年高考录取率、本科录取率稳中有升。这一解释使舆情迅速得到平息。

  涉及公众切身利益且产生较大影响的问题。如近期住房租金可以抵扣个税政策广受房客好评,但一些房东却担忧税务部门会根据扣除信息追缴税费,因此也引发了社会关于房东推涨房租的担忧。对此,税务机关及时回应关切,在个人所得税应用App上,此前要求必须填写的房东姓名与身份证号等信息变为选填,化解了公众的疑问和不安。

  涉及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和应对的问题。突发公共事件可能产生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造成严重社会危害,考验政府部门应对能力。因此,涉及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与处置是舆情风险产生较多的领域。如2018年福建泉港“11·4”碳九泄漏事故发生后,当地官方所报信息与民众感知及媒体调查相悖。在舆论的持续质疑下,相关舆情迅速发酵。其真相是,涉事企业一开始就订立欺瞒攻守同盟。泉州市政府之后通报称,“调查发现,东港石化公司一开始就刻意隐瞒事实、恶意串通、伪造证据、瞒报数量,性质十分恶劣”。此外,事件舆情发酵过程中,发生“记者调查被精准查房”的次生舆情,舆论关注焦点从事件本身向多点转移,造成舆情再次升级。


  大数据防范舆情风险

  在舆情风险防范与化解的具体操作层面,建议相关部门:

  第一,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实现社会心态预警。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所有信息皆为数据。舆论动向、群体行为、社会态度、公众情绪、社会认知等,都能借助大数据得到准确、可视化的测量和呈现。如滴滴、美团、携程等电商平台等大数据,一定程度反映当下经济运行状况与国人活动轨迹、行为方式及消费能力等。微信、微博、网络帖文等网民互动、内容数据,反映出社会对各领域、话题的价值判断与心态变化。通过这些互联网大数据的挖掘与整合,可为防范重大风险,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如交通部门和各城市酝酿网约车管理规范时,邀请人民网利用移动出行平台数据,描绘专车司机、专车乘客画像,帮助准确把握网约车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妥善决策,减少网约车改革的震荡。

  建议有关部门通过媒体、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短视频、音频等各个网络平台数据的全面抓取和挖掘,再通过语义分析、关联分析等,为当前各社会阶层、群体进行大数据画像,从而精准把握社会各阶层、群体的意见诉求、心态变化等,进而实现对社会风险的预警与防范。

  第二,建立公共政策的“舆评”机制。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多次倡导“舆评”机制建设。即在重大活动、重要会议举办前,重大公共政策发布前,对社会心理承受力进行评估,预判舆论风险点,提前将可能发声的群体、各类相关话题引导出来,必要时组织民意听证;在公共政策推进中做好舆情监测,把握民意反弹,相应地调整工作的力度和节奏。重大公共项目开放决策参与,实际上是让民众为政府分担责任。在公共政策发布后,将之作为社会公共治理案例库,做出规律性的总结,如工作得失、成功经验、相关启示,为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提供镜鉴。

  第三,搭建舆情监测预警与分析研判平台。如通过大数据系统抓取以及人工预警两种手段,对新闻网站、门户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以及相关领域、重点网民的信息进行抓取和整理分析,即时掌握该领域网络舆情最新动态,敏锐捕捉网民对该领域疑虑、关切、建议,实现舆情监测与预警。

  第四,建立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如人民网发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及党网优势,开设互动板块,在线表达和受理网民诉求,帮助基层民众及时而妥善地解决实际问题,化解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公众参与平台重点在于畅通基层声音上传通道、消解潜在舆情,是政府部门防范与化解风险的重要渠道和帮手。仅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的网民留言和领导干部答复数量就突破了100万次。再如一些政府部门开设的政务微博、微信、抖音号,注重平台的日常维护,多与网民互动,逐步积累粉丝、受众,践行“网络群众路线”,对于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吸纳民智,改良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廖灿亮

作者:廖灿亮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