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春节假期数万游客滞留海口:鼓噪“天价机票”真的好吗?

来源: 胡永明 作者: 胡永明 编辑:redcloud 2018-02-24 10:03:57
时刻新闻
—分享—

  春节黄金周正是海南旅游的旺季,然而天公不作美,自18日开始,琼州海峡出现十年未遇的罕见连续大雾天气,导致琼州海峡间歇性封航,数万游客滞留港口。受此影响,海南离岛机票价格不断上涨。有媒体报道,海南三亚前往全国多地机票价格均破万,飞往哈尔滨的机票价格更是逼近2万元。这一消息引发舆论关注,“海南离岛天价机票”成为新浪微博热搜词。


  “天价机票”事件扑朔迷离,引发舆论争议

  众所周知,春节黄金周是海南旅游旺季,与淡季相比,机票价格相差悬殊,多年来已经成为常态。首发媒体在报道中并未提及“天价”,而是列举若干实例,如飞南京只有商务舱,价格高达8000-10000元;三亚飞哈尔滨公务舱价格为19190元;上海游客要离岛返沪需转机哈尔滨,耗时16小时,价格更是高达23000元等。

  这样的全价机票价格究竟是否是有些媒体所称的“天价”?是否存在违规行为?舆论对此存在较大争议。不少网民认为,拿公务舱与经济舱相比,旅游旺季与淡季相比,现场购票与提前购票相比,全价票与打折票相比,转机与直飞相比,长途与短途相比,这是不公平的。这种比较模式有意无意地模糊了两者的界线,违背了市场规律。也有网民认为,航空公司或存在故意取消经济舱的可能。北京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会常务副会长邱宝昌认为,各航空公司把机票价格涨到顶格,是否存在意识联络及协同行为,涉嫌垄断,民航总局应履行监管职责,对此进行查处。二者相比,持第一种观点的网民占据多数。

  媒体报道本身是比较客观的,然而其对高价机票的解读方式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颇为扑朔迷离,令普通受众一时难以仔细辨别,更有媒体以“天价机票”为题转发,越发强化了广大网民对“天价”的负面认知。


  炒作“天价机票”制造舆论恐慌,弊大于利

  在海口游客离港困难条件下,一些媒体抛出“天价机票”论,给舆论形成以航司借机涨价牟利的紧张气氛,进一步增强了滞港游客的焦虑心理,加剧了舆论恐慌。

  海口市方面为疏导数万游客顺利离港,于19日启动港口滞港应急一级预案,于21日晚发布临时调休紧急通知,全民动员服务游客。尽管如此,仍有不少游客存在焦躁情绪,借助汽车鸣笛、乱扔垃圾、相互争吵等发泄不满情绪。所谓“天价机票”无疑成为助推不良情绪的又一议题,无益于舆论引导。有网民在评论中认为,媒体所谓“天价机票”有炒作嫌疑,意在吸引眼球。这样的炒作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尽管或有期待航司降价的意图,但也容易带偏舆论,其弊大于利。


  “天价”标签化反映出部分媒体从业人员的浮躁心态

  近年来,涉旅舆情频发,特别是各类“天价”事件层出不穷。2015年青岛“天价虾”事件砸了“好客山东”的招牌,2016年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令冰雪城市颜面扫地,同年上海遭遇一口48元的天价茶事件一时成为笑柄,2017年庐山“天价药”事件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千年美誉遭受重创。“天价”自带的高能杀伤力常常可以引发一场舆论狂潮,摧毁一座城市或者一个行业多年积累的良好声誉。对于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的“天价”行为,媒体积极披露,斩断黑手,无疑是媒体公信力的真正体现。

  然而,媒体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不可擅用,更不可乱用。不能因“天价”可能带来的舆论影响和眼球效应之大而随意使用,更不能将各类价格行为,特别是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在市场机制条件下正常的价格调整行为,随意划入“天价”的范畴。“天价”标签化,反映出部分媒体从业人员的浮躁心态,成为消解媒体“公信力”的重要诱因。(作者 |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主任舆情分析师 胡永明)

来源: 胡永明

作者: 胡永明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