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劝退举报学生,教育工作者应有哪些反思?

来源:田野 作者:田野 编辑:redcloud 2017-10-10 08:44:52
时刻新闻
—分享—

  开学季已过,学生本应陆续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但近日,原本在江西赣州市于都县于都实验中学上高二的学生刘文展,因举报学校违规组织学生补课收费被该校劝退。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数据显示,截至9月28日17时,有关举报违规补课学生遭劝退的网络新闻达3328篇,报刊文章116篇,论坛帖文675条,微信1124篇。新浪微博话题#学生举报违规补课被劝退#阅读量达5.2万次。


  舆情要点

        ● 起因:一封网上举报信今年3月,江西于都县的于都实验中学高一在校生刘文展,通过网络向县教育局举报,学校存在违规补课、收费情况。9天后,县教育局认为,“反映该校组织周末补课问题基本属实,收取补课费与事实不符”。此外,对于都实验中学作出全县通报批评的处分。该校校长在回应中表示,“学校此前确实存在假期组织学生补课、收费的情况”。




  举报信发出后,刘文展也被单独询问。班主任口头劝其改正,并要求“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今年秋季开学前,一则劝退短信发送到其母张春华手机上。后经确认,劝退信息由班主任发送。

  9月8日,刘文展将自己的遭遇在网络公布,引发舆论关注。


  ● 高涨:展开调查 泄露举报者信息引猜想

  事件在网上引发热议后,于都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展开调查。调查显示,刘文展分别于3月6日网上投诉实验中学违规补课及收费,3月11日举报教育局对于都实验中学违规补课、收费不作为,3月23日和25日网上举报教育局泄露其个人信息,9月7日和8日举报实验中学威胁其退学。

  面对记者采访时,于都县教育局、于都实验中学均口头强调“刘文展疑似存在心理问题”,但均未拿出证据。另外,当地教育局否认了“泄露刘文展个人信息”的质疑,至于为何学校和当地教育部门一直没有明确回复,教育局负责人称,是“为了避免让孩子陷入舆论漩涡”。


  ● 后续:涉事人员被解聘

  网上舆论同样关注刘文展被劝退到底是班主任个人行为,还是校方集体决定。对此,当地教育局认为,“劝退、辞退一名学生是要经过一定程序的,不可能由教师发条信息这么随意就决定了。”

  9月20日晚,校方到刘文展家中道歉,并动员其返校上课。该校执行校长和涉事班主任已被学校解聘。


  网民观点倾向性



  网民观点倾向性(抽样:3574条)

  希望举报学生能尽快回归校园(44%)

  @夏以风风风:勇于做出头鸟,对违规事件说不,很佩服这位同学的勇气。不过,也希望这位同学能够平复心情,尽快回归校园。

  @随风而去:刘文展同学能否再顺利入学,其就学权利如何得到切实保障,这件事会不会对他以后造成影响?会对此事持续关注。

  举报人信息为何被泄露还应有明确答复(31%)

  @木子土星:虽然教育局可能也是出于保护学生的需要,但是学生信息到底是如被何泄露的,为何班主任会知道,要调查清楚,给公众一个真相。

  涉事班主任言行失当(19%)

  @小猪:无论是学校的决定还是班主任个人所为,发短信劝退学生这种行为很失当。


  舆情反馈

  ◆ 面对较真的中学生,教育者不能推诿敷衍

  《新京报》引用教育学者熊丙奇的观点认为,刘文展同学如此“较真”地对待此事,对于一个负责任的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来说,恰恰是进行依法治教的一个契机。尊重刘文展同学的较真精神,就是尊重每个学生的合法权利,就是坚持依法治教的信仰。推进依法治教,办让民众满意的教育,需要的就是这种对任何问题都较真的态度和精神。教育管理者和办学者,不能以推诿、敷衍的态度对待。

  央视网评论指出,劝退折射出的是令人担忧的教育者姿态。纵观事件始末,相关涉事教育者却将精力放在了“做思想工作”和“劝退”学生上。如此下去,面对不公正待遇,谁还敢表示出不同意见?教育事业所提倡的“兼容并包”,也就化为了泡影。

  ◆ 集体麻木更可怕

  《钱江晚报》评论认为,补课收费,随意劝退,泄露举报人信息,这些问题都不可谓不严重,也值得关注和重视。但比这些问题更糟糕的地方,在于从学校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麻木。正因为人们都把这当作习以为常的事情,站出来反对的刘文展倒成了学校的“眼中钉”,进而成为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肉中刺”。

  也正是这种麻木心理,造成了学校教育偏离教育初衷的现象。换个角度看,像刘文展这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行动勇气的学生,不正是教书育人的一个终极目标吗?像刘文展这样敢于向违规行为说不的学生,不正是培养公民意识、建设法治社会的典范吗?可到头来,这样的学生反倒成了不合时宜的人。教育者应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舆情观察

  近年来,教育部三申五令严禁中小学校以任何形式补课,更不允许老师变相收费补课行为。举报补课收费却被劝退的新闻一出,引发舆论哗然。连日来,围绕着这场风波,举报者、当事学校、涉事班主任、当地教育局成为议论的焦点。

  观察发现,网民疑问尚存,集中以下几点:

  其一,违规收费补课,究竟是既成事实,还是歪曲事实?从县教育局的回应看,该校周末补课问题“基本属实”,收取补课费“与事实不符”,但该校负责人却称有过假期补课收费的情况。双方说法不一,真相有待进一步厘清。其二,到底有无存在泄露举报者信息的行为?倘若有,源头又在哪儿?以上种种疑窦,不该随着时间推移而模糊。

  在后续舆情处置中,几方涉事主体更需注意:

  首先,对于涉事学校而言,校方道歉、动员举报同学返校上课的举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化解对立情绪,纾解自身舆情压力。但也有网民提出,匆忙解聘涉事班主任,是不是另一种息事宁人?劝退到底是校方所为还是个人行为?这些问题还是要调查清楚。

  其次,对于县教育局而言,刘文展在认为个人信息被泄露后,也将其列为了举报对象,因此,县教育局或许已经不合适作为相关调查的主导方。建议由更高级别的教育部门介入调查,给各方一个值得信服的结论。

  举报是发现问题,实现社会共治的手段之一,也是发挥群众监督的有效路径。举报者刘文展这几日也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热词,“如果所有人都选择将就,那这个世界就永远只能是凑合。”这是刘文展对举报事件的总结。一个中学生有这样的较真精神,弥足珍贵,是值得呵护和鼓励的。更值得思考的是,帮助这个少年是地方教育部门的责任和义务;而严查实名举报背后的疏漏,则是回应民意的最好态度。

  (作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田野)

来源:田野

作者:田野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