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唠一唠舆情“罗生门”

来源:颜陈 作者:颜陈 编辑:redcloud 2017-10-09 09:16:14
时刻新闻
—分享—

  最近,多起公共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这些公共事件,性质各有不同,矛盾各有侧重,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民众对事件持续关注并追问真相,而真相始终扑朔迷离。与此同时,舆论所附加的想象,标签化和符号化所催生的民意情绪表达,不断放大事件的社会影响,最终形成愈演愈烈的舆情危机,我们称之为舆情“罗生门”困局。

  “罗生门”原为佛教禅经中的故事,原为生死徘徊的意思。到了现代,“罗生门”的词义进一步延伸,演化成“当事人各执一词,各自按自己的利益和逻辑来表述证明,同时又都无法拿出第三方的公证有力的证据,结果使得事实真相始终不为人知,事实结果一直在‘真相’与‘假象’之中徘徊,最终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与反复”的事件或状态。

  舆情“罗生门”佐证了政府公信力受损衰减乃是不争的事实。政府的权威在本质上是一种影响社会和民众的能力,更多来自理性的说服力。政府权威所影响的对象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自觉自愿的服从,至少是没有抵触的。但社会转型期矛盾尖锐、意识形态复杂,在多起舆情事件中,政府应对引导失当,以前民众对政府的态度是“说什么是什么”,现在变成“说什么怀疑什么”。这就导致危机事件出现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机构,难以发出权威的声音释疑解惑,“权威”的不足还导致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降低公众对信息的辨识力,难以起到公布事实真相、引导社会舆论、遏制谣言、消除恐慌情绪的重要作用。

  舆情“罗生门”说明政府公共治理的理念和技巧仍然严重滞后。近些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习惯用排斥社会参与的权力机制来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不仅产生连带效应,导致“永远没有真相”,还会推动舆论关注重点从对事件本身真相的追究转移到对政府体制的质疑和批评。民众利益受到损害,产生相对剥夺感,有这种怨气的人往往会产生利益丧失感、被欺骗和被愚弄感、被侮辱和被压迫感,特别是在涉及到政府、官员、权威、强者、名人的时候,这种情绪基础和群体意识交流共振,发出尖锐的、非理性的质疑和批判,搅浑舆论场,加速真相湮没。

  舆情“罗生门”向我们揭示了新媒体管理的难点和痛点。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上的限制,极大地压缩了信息传播的物理空间,新媒体直播性、裂变式传播、内容聚合等技术特性使舆情的源起和传播潜藏着极大的隐性风险。在诸多舆情事件中,相关信息一旦在新媒体出现,就会在极短的时间里像病毒那样裂变式传播,形成话题连锁反应,造成“人人有麦克风、人人描述真相”的局面。毋庸讳言,网络的普及、网民的激增、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颠覆了以往的舆论传播格局,还淡化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角色,由于技术限制和受众的分散、隐匿等特点,公权力很难有效干预新媒体公众意见的表达,这就使得各种价值理念、思想意识、道德观念自由自主、快速无序传播,不仅造成舆论溯源困难,还导致网络事件真相的嬗变。

  新媒体时代,舆情“罗生门”是社会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的缩影和困局,打破了社会运行原有的完整的生态体系。如果说,以前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间还存在话语权不对等等差别或界限,那么,当今的传播形态和舆情态势已经模糊了这些差别或界限,这也间接导致事件真相越发扑朔迷离。如何破解舆情“罗生门”困局,将民众尤其是网民在此间的围观冲动,转化为媒体和民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正能量,以其积极性、合法性和有序性,促成官民之间的有效沟通,这是责任政府管理社会的应有之责,对消除误会、厘清真相、推动社会进步,大有裨益。

来源:颜陈

作者:颜陈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