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互联网上的“草根文人”

来源:祝华新 作者:祝华新 编辑:redcloud 2014-12-01 15:38:55
时刻新闻
—分享—

  出于种种原因,近来关于网络写手(草根文人)争议颇多。

  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免费出版平台,“自媒体”保障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话语权。中国网民6.32亿;微博客账号12亿,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日均发帖2.3亿条;微信账户6亿,微信日均发送160亿条;QQ日均发送60亿条;手机客户端日均启动20亿次。过去文豪的墨水笔,今天倾吐着“屌丝”的口水。互联网不仅为精英提供了挥洒才华的空间,也使“屌丝的逆袭”成为可能。当后者经过个人努力,因缘际会,崭露头角时,从作品风格到人品却引出了巨大的争议。


  “自媒体”平台上的主流之辨


  网络写手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从最宽泛的意义来说,可将其称作“草根知识分子”或“草根文人”。草根有没有资格问鼎主流?回答是肯定的。

  今天的主流文艺、主流媒体、主流文化需要有广泛的受众面,关注社会热点,表达民意。这样看来,一些传统的主流文艺作品远离社会转型期的人性痛点,显得矫情和浅薄。一些传统的主流媒体回避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变成了自说自话、自娱自乐。倒是互联网上快人快语,直抒胸臆。相形之下,谁更像主流,谁更像边缘,值得再议。

  看看农民工诗人郭金牛的生活实录:“这是我们的江湖/一间工棚/犹似瘦西篱/住着七个省/七八种方言:石头,剪刀,布/七八瓶白酒:38°,43°,54°/七八斤乡愁:东倒西歪/每张脸,养育蚊子,七八只。”这样直白的诗句,不一定入大家之眼,但他背后站着当今两亿多农民工,他们为工业化、城市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自身的健康,夫妻生活,随迁或留守儿女,留守老人)。当初在广东石岩镇,文化站墙报《打工屯》贴出了郭金牛的诗歌,还有稿费。很多年后,接受外媒采访时,他还忆起这个“文化事件”。2012年,郭金牛在网吧,不经意在论坛上贴出自己的一组诗歌,得到诗人杨炼的点评,由此才走进主流社会的视野。

  假以时日,互联网草根知识分子的优秀作品,会不会像当年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那样,为中国的主流社会接受并欣赏?文化人需要以开放的胸怀迎接互联网时代文化格局的变迁。

  从一元表达到多种声音,从绝对真理到多元意见,互联网这堵涂鸦墙意味着话语权的平等化、去中心化,因此,格外需要包容。

  在法律和公序良俗的框架内,公权包容知识分子议政,精英尊重草根发声。民间也应逐渐增加提升这种包容氛围。


  拓宽草根表达通道


  几年前,天涯社区BBS有位客座版主“素衣白马客京华”,是在南京就读的大三学生。他在签名档里写道:“我的身体里有三个男孩,一个温暖且善良,一个尖锐又刻薄,还有一个愤怒而悲伤。”今天的年轻人,对个人前途和国家发展有美好的期许,但是,对社会转型期的民生保障、个人权益保护、贫富差距等问题,有牢骚不满,对能否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缺乏信心和耐心。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的红利更多向基层老百姓倾斜,农民年广久卖“傻子瓜子”可以发大财。改革启动30年多后,市场竞争的机会仍不够公平,利益博弈的规则不够公正。经商致富的门槛越来越高;干部任用制度中的潜规则,在不少地方让平民子弟难以进入公务员和事业编制。“官二代”、“富二代”、“农二代”和“贫二代”的代际传承触目惊心。

  一个社会,贫富差距过大不一定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草根人士通过个人奋斗向上流动的通道被堵塞。同样可怕的,是他们的心声无处倾诉,无人倾听,缺乏认同。

  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平民社会文化地位的下滑相比,在互联网上,改革以前工农当家作主的故事被极度美化了。虽然改革以前由于国有资产的产权虚化,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无人能对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真正负责;政治运动以人民的名义打压党内外不同意见,人民容易成为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符号。平民的政治荣誉感其实是打了折扣的。但是,少数左翼网友总是告诉草根百姓,是改革开放剥夺了他们曾经拥有的无上光荣。

  由于平民教育文化水平的局限性,他们对现状的不满,只能从过往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术语中寻找批判资源。这就带来了当下平民话语与“文革”权力话语的奇特结合。部分草根网友习惯地引用“文革”时期教科书的逻辑和语言,包括“阶级斗争”时期、“无产阶级全面专政”时期、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闭关锁国时期、群众运动“大批判”时期的逻辑和语言,顺手拈来,汩汩不绝,导致当下政治术语的“左”转。他们的知识贫乏,信息闭塞,语言经常出现逻辑断裂,但是,本质上这不是简单的左右之争,而包含了某种草根的诉求,特别是下岗工人、城镇贫民的权利主张。

  改革初期,解决温饱问题,系草根百姓(如分田到户的小岗村)与政界和知识精英联手推动;如今解决社会收入差距过大和社会公正问题,迫切需要尊重普通民众的利益关切,首先是倾听普通民众的利益表达,打捞“沉没的声音”(人民日报评论语),从中获取改革的道义合法性和冲破利益格局羁绊的民意支撑。不过,如何把草根看似与市场取向改革对立的语言和心态,引导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上来,需要社会政策、舆论引导、心理疏导等综合对策。

  扶持草根,乃长治久安之策

  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四中全会,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中央一口气推出510项改革措施。《人民日报》2014年10月3日发表《来自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的观察与思考》写道:“在成功做大社会财富蛋糕的今天,追求公平是时代的潮声。30多年前的改革是从冲破平均主义的藩篱中杀出一条血路;今天的改革要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中再出发,抵达一个人人享有人生出彩机会的更公平中国。”

  特别对于每年约700万大学毕业生来说,据廉思教授研究,住房取代职业,成为社会分化、阶层固化重要因素。屌丝/吊丝、蚁族和蜗居等边缘人士的专属词语,在年轻人中流行开来。


  互联网上边缘文化流行语


  1

  (单位:微博条数,新闻篇数;中文报刊平台含人民网舆情频道收集的1090家境内外中文报刊近4年的数据)


  9月5日在兰州文理学院门口,毕业生向新生叫卖日用品,与城管发生争执继而被殴打。大学毕业生在母校门口摆摊谋生,这种现象令人难过。城市秩序需要维护,但如何给本城素质较高的青年群体提供充分的就业选择,难道不更值得地方政府自责和发奋努力吗?

  历史上的社会动乱,相当程度上缘于大学毕业生或秀才、读书人工作和生活无着,边缘化的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动乱的领头人物,从洪秀全到孙中山,莫不如此。从“屌丝”到“蚁族”,一个国家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如果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心态,有损年轻人对社会、体制和国家的向心力。如何给大学生等草根青年以职业的安全感,社会的温暖感,国家的归属感,畅通文化表达,促进社会流动,关系到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


    文/祝华新

来源:祝华新

作者:祝华新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