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家节能补贴被骗逾16亿的网络舆情分析

来源:综合 作者:综合 编辑:redcloud 2013-06-24 18:45:12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审计署对2011和2012年度中央财政拨发给天津、河北、上海、广东、四川等18个省、市的能源节约利用(21110款)、可再生能源(21112款)和资源综合利用(21113款)节能环保类三个款级科目资金(以下简称“三款科目”资金)进行了审计,发现包括格力、美的、上海大众汽车等行业龙头在内的384个项目单位挤占挪用、虚报冒领“三款科目”资金16.17亿元。

  6月22日,审计署官网上挂出的一条审计公告经羊城晚报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据红网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监测显示,截至6月24日16:50,关于此话题的关注趋势如下:

  

    近期关于审计与“骗补”的相关新闻、评论一览表

  

  从上表来看,骗补的384个项目种,主要涉及家电、汽车、光伏以及水泥等行业。

 

  主要相关方回应

    

    专家观点

  某分析人士:近期密集展开的对家电下乡违规情况的调查有其特定的背景,随着补贴政策的结束,政策的补贴款到了集中发放的时候,这对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带来了一定压力。

  业内专家:此次国家审计署首次公布节能补贴审计结果,具有很强的信号意义。一场审计风暴已经悄然开启,家电市场刺激政策之下滋生的更多“毒瘤”将暴露在阳光之下。

  家电行业资深观察人士刘步尘认为,从骗补额度看,不像总部行为,不排除个别分公司、经销商操作之可能,也有可能是报销过程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如果企业主观上有骗补意图,会通过“虚标能效等级”方式实施隐性骗补,而非明目张胆地操作。

  家电行业专家陆刃波认为:国家实施节能补贴的本意是给消费者实惠,促进节能产品的普及和拉动产业升级,却有一些企业把补贴当成了生财之道。

  某业内专家:相对于对骗补等问题的审计,更值得思考的是以政府“有形之手”刺激市场带来的种种弊端,比如家电行业已经显现出路径发展扭曲和整体竞争力下降的一面。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17日在审计署考察并座谈时强调:“要进一步强化审计工作,用‘火眼金睛’看好国家钱财,确保公共资金节约、合理、有效使用,推进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和制度完善,为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提供有力保障。”据业内推测,这或许具有很强的信号意义。

 

  网民评论

  网民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补贴政策不合理,有漏洞】

  新浪微博@谈实_产业评论:政策制定部门要担首要责任!这项政策本就制定有很多不合理之处!而且还无有效的监督机制!国家审计局也是事后诸葛,不值得赞赏!

  新浪微博@yes345:制度不健全,怪别人钻空子。

  网易网友困境囚徒:贴政策本身就是错误的,并不能起到推广节能产品的作用。不骗都不好意思了。

  【监管不到位】

  @小镇阿参:怎么叫骗?国家项目从来都是项目报告写的漂亮就行,后面项目执行有人监管吗?

  新浪网友dkm660603:在中国有那-一件事情能办好。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句话,还是监管出了问题!

  【加大惩罚力度】

  @雕虫小酌:十倍罚款就行了。

  @第一财经日报:三大诱因催生骗补:政策漏洞,企业逐利,处罚过轻。首先是政府出台救市政策心切,仓促之间,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难免有漏洞。其次是企业唯利是图,一个企业带头,其他企业不这样做就是傻子了。而以前对被曝骗补的企业处罚并不重,再次面临“诱惑”就很难抗拒。

  【关注处理结果】

  网易网友183.67.*.*:不管怎么说中央能曝光也是种进步,接下来看查处的结果了。

 

  舆情点评

  对比上海大众官方回应与上海大众一经销商的回应,不难发现,两者言论自相矛盾。从中可以看出某些企业确实存在猫腻。有些企业的官方回应如缺乏有效管理、统计出现问题等,显得苍白无力,无法说服公众。另外一些企业甚至直截了当的回应“正在整改“、”将所骗补贴退回财政局“等,即便态度如此,却也改变不了这些企业诚信危机的现状。

  与企业的诚信危机相比,媒体和网民更加关注“补贴政策“的漏洞以及后续的监管问题,话头直接指向政府相关部门。这不仅使得政府公信力受损,更为重要的是给予政府相关部门警醒:在制定政策时,是否慎重、考虑周全?是否听证?是否为人民利益着想?是否太急功近利?多多考虑,多多征求意见,或许就能防止政策被钻空子。

 

  

  审计基本情况

  审计发现,有348个项目单位挤占挪用,占所有审计项目的约7%;共虚报冒领“三款科目”资金16.17亿元,占延伸审计资金额的2.6%。其中:102个项目单位编造虚假申报材料,套取、骗取“三款科目”资金5.56亿元;29个项目单位挤占、挪用“三款科目”资金2.26亿元用于生产经营、业务经费等支出;由于主管部门审核不严、第三方评审机构未尽责等,造成217个项目单位以“报大建小”、重复申报等方式违规获得“三款科目”资金8.35亿元。

  部分骗补金额一览

来源:综合

作者:综合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