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
6月15日,一位名叫“岔巴子”的网友在微博上爆料称,武汉一名城管白天执法,晚上则变身小贩摆地摊,还配有照片。之后,“白天当城管,晚上摆地摊”一事迅速在网上传开,引发大家的关注。6月16日,武汉市城管委官方微博简单回应称,城管练摊实为城管卧底体验生活,体现执法者的换位思考。回应一处,有媒体和公众的质疑此举为“作秀”。随后,武汉市洪山区城管局连续举行媒体通气会。
二、舆情关注度分析
图一“武汉城管摆地摊当卧底”关注度走势
图二
图三
第一轮舆论高峰(6月15日)
网民“岔巴子”发布“城管捞外快占道摆地摊”的微博,一小时后武汉城管官方微博作出回应,表示将进行调查核实。此话题升温迅速,当天微博量超过3000条,形成舆论小高峰,众多网民表示对摆摊城管的同情和支持。
第二轮舆论高峰(6月16日-17日)
武汉城管16日回应称,“摆摊城管”实为“卧底体验生活”,体现执法者的换位思考;1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练摊日记”。此回应引得舆论大哗,当天的相关网络新闻超过600篇,相关微博也超过7.8万条。截至19日,此话题相关网络新闻已超过1300篇,百度搜索结果超过97万(不含微博),相关微博已超过110万条。
此阶段舆论分为几个部分:一部分对城管部门换位思考之举表示支持;一部分对武汉城管屡出“花招”存疑,怀疑整体事件有策划、作秀之嫌,从细节上纠结于事件的真实性;一部分认为此举乃“知法犯法”;一部分表示此举对改善城管形象无实质意义。
第三轮舆论高峰(6月18日)
两名“卧底”城管人员出席新闻发布会,并接受媒体采访。公众舆论仍保持较高热度,部分舆论仍纠缠于“日记是否造假”等问题上。但在对事件本身议论纷纷的同时,更多的舆论在讨论如何解决城市管理的根本性矛盾。
三、网民观点倾向性分析(抽样调查)
【正面支持武汉城管的举措】
新浪网民@魔力红舞鞋:相比那些打人的、跳起来踩头的、砸人家东西的,武汉城管的这种方式应该得到表扬,还能在全国找出比他们更文明的吗?
新浪网民sunny芸芸:回复@花靈飛:没有城管,我怕你走在街上都觉得困难!
新浪网民sunny芸芸:香港也会有管理小贩的啊!
新浪网民@邓飞:我们在批评的时候,需要一些同理心。如果是我们,我们怎么做?我们能否做得更好?我也是做了公益以后,才知道世事复杂和行动艰难。现在,武汉城管提出了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深入思考城市管理矛盾】
腾讯网民雨边: 城管仅仅是政府政策的执行人员,政策合理不合理,不在城管人员,而在政府。政府不让摆摊,老百姓还要求生,要不给他们提供工作机会,要不给他们提供合适的摆摊地点。什么都不给,让百姓怎么办,只能摆!这种情况下城管怎么管,希望政府制定政策的时候,动动脑子。国外也有商贩,人家是怎么管理的
新浪网民一线眼神:失去的东西要想办法找回来.拥有的东西要想办法退回去。不是方法。而是细节和态度。你是否真心去做是别人来评价的。永远不可能是自己说了算。
新浪网民幸运的一只妖:再怎么弄城管都处在一个班常尴尬位置,因为有些事根本就不该有他们来管。
【质疑武汉城管作秀】
新浪网民倾国倾城1974:#武汉城管#潜伏日记穿帮了!!!媒体公布的日记节选,分别是5.13、14、19、22日四天,天气均为晴天,可是根据武汉历史天气预报查询,13日是晴/多云,14日是阴/中雨,19日是多云/多云,22日是多云/晴,武汉城管出来走两步吧。
【抨击城管体制】
新浪网民曾的会红:城管是最黑的动物,想当初俺也摆过地摊,他们就直接找我要烟还是点名要40的,现在想想我都牙根子痒痒!
新浪网民725DY:什么工作方法不是重点,关键是城管的具体职责到底是什么?依据的法律法规是什么?城管人员是否经过法律法规的培训?临时工也是城管部门招进来的,招进来就得培训就得负责,如果一出事就推给临时工,毫无担当,哪要正式工、领导干什么?正式工与领导不是只在办公楼里吹空调、喝茶、上网看新闻的。
【抨击小摊贩】
腾讯网民KAREN:要说为了吃饭出来摆摊,这样的绝对不会把一条好好地马路堵得水泄不通,过往车辆天天烦躁的按喇叭,更何况现在已经没有吃不上饭的了,经济条件不好出来贴补家用的也不可能有这么多人都开车来贴补家用吧?现在夜市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夜市摊贩一夜净赚500可不新鲜,巨大的利益驱使啊。
四、媒体观点
《行政执法“困”在何处?学者:短时间化解困境很难》 中央电视台《新闻1+1》
http://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3/06/19/017682002.shtml
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执法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似乎想用一种比较温和的柔性的方式来化解看起来很难化解的难题。一方面可以说是执法人员为了化解执法者公共形象危机的一种努力,我认为用心良苦,但在效果上应该说很难持久、很难复制,因此只能被理解为是一种无奈之举......
《期待“城管卧底”成为改革契机》 光明日报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3-06/19/nw.D110000gmrb_20130619_4-02.htm?div=-1
破解城管困局需要从宏观层面着手。一方面,为城市管理立法迫在眉睫。《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太过模糊,不适应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过程。出台一部权责明晰、指向明确的法律文本,才能让城市管理实现法治化和明确化,才能解决小摊贩的经营权限问题、城管的执法依据问题、双方的权利义务问题等,以法律之标尺厘清争执,缓解社会矛盾......
《“小聪明”难以塑造城管“大形象”》 新民网
http://news.xinmin.cn/domestic/2013/06/19/20711955.html
城管形象的变异,究其根本源于信任危机。公众正是担心城管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当执法可能会导致“下一个就是我”的误伤,才会异常激愤地抗议和要求根本性的改正......
《武汉城管,辛苦了!》南方都市报
http://epaper.oeeee.com/A/html/2013-06/18/content_1877454.htm
偶然的互动智慧不能彻底改变城管形象,而应将文明、柔性贯彻到日常的执法工作中,让执法对象看得见感受得到执法者的进步。要修复城管形象,除了“体验式执法”,执法者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卧底城管”一说,为何遭受质疑》 荆楚网
http://focus.cnhubei.com/original/201306/t2604865.shtml
《城管当“卧底”,这个可以有》 人民网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n/2013/0617/c1003-21861677.html
《“卧底”能否令城管形象祛魅?》光明网
http://guancha.gmw.cn/2013-06/17/content_7980198.htm
舆论纠结于“卧底”的真实性,并非杞人之忧。眼下,需要厘清的,起码有两个问题:一方面,城管究竟有没有摆摊的自由?如果这个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官员禁商”岂非被归谬?
《走了“临时工”,来了“卧底”?》 红网
《为武汉“卧底城管换位思考”叫好》 长江时评
http://opinion.hexun.com/2013-06-17/155218877.html
五、应对点评
【舆情总结】此事件因人物两重身份的对立性(城管和小摊贩)、情节的特殊性(公职人员摆地摊)和真相的戏剧性(摆地摊是为了“卧底”)引发公众的热烈关注和讨论。截至6月19日,仅新浪、腾讯两大微博平台上的相关微博数就已达110万余条。在此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公众舆论呈现不同观点。在事件刚曝光之初,众多舆论对“摆摊城管”表示同情和理解。待武汉城管回应此举为体验生活后,舆论则分为几部分,既有对武汉城管的做法表示支持肯定的,也有质疑其作秀的,但大多数舆论最终都归根于从根本上改善城管的不良形象、解决城市管理的根本性矛盾的讨论上来。
【引导建议】虽然仍有众多网民纠结于“卧底城管”的真实性、合法性,但不可忽视的是,在本次事件中有相当大比例的网民对武汉城管表示了支持,这与近年来涉及城管报道一律引发网民铺天盖地指责谩骂的现象大不相同。武汉城管在此事件中的表现可圈可点:
1.尊重社情民意,重视民间声音。在“岔巴子”公布此事后仅一个小时,武汉城管的官方微博即做出积极回应;在引发舆论高潮后,相关部门连续召开媒体通气会,并安排当事人接受媒体采访。虽然此回应引发公众大规模讨论,但仍表现了正面、积极的态度。武汉城管在此期间主动与网民进行互动、沟通的做法,值得借鉴。
2.无论是否被部分人指责为“作秀”,武汉城管从之前的“眼神执法”、“鲜花执法”,到目前的“卧底换位思考”,都表现出了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
来源:综合
作者:综合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