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党情和民情,全面地塑造了中国的政治生态和执政环境。”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管理学博士陈里近期撰文说。他本人就成功身兼两个舆论场——既是副厅级干部,也是网络意见领袖。(6月18日《中国青年报》)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没有人会否认网络通过传递有效信息而深刻地改变着当今的时代。利用好网络,将网络作为为政者政策宣讲、民意沟通、意见表达的有效渠道,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是为政者乐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利用新事物的积极体现。这种做法,顺应时代潮流,合符党情民意,将网络真正作为党和政府的“传声筒”和“扩音器”,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抢占网络舆情的制高点。
网络具有虚拟性,在网络中的个体均是以非真实的方式进入,他们可以在网络中肆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由于是以匿名的方式进行,他们表达的观点和见解很多是偏颇的“一己之愿”,甚至包含了对党和政府、对广大群众的恶毒中伤与攻击。
在此种情况下,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网络舆情的疏导、解释就显得尤为重要。掌握网络主动权,绝不能让网络中的负面舆情如洪水猛兽般的肆意横行。凡事都要讲规则、讲制度、讲约束,网络上的“自由”也是相对的,当你所谓的“自由”言论危及他人的合法权益时,你也就变得“不自由”了。面对网络舆论场里不可开交的“纷争”,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绝不是局外人,他们的言论站在法理的高度,以正义、公平、阳光的方式接入“网络争端”。
为政者尊重每一位网民发表意见的权力,但作为裁判员的职能部门绝不能等闲视之,意见的发表服从和服务于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大局、必须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大力弘扬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主旋律。
网络宣传作为政府喉舌的一种新型载体,必须让其功能的发挥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发展经济服务、为构建和谐服务、为保障民生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网络环境,才能让网络这一新生事物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才能激发广大网民热情,从而投身于伟大的建设事业!
来源:唐韬
作者:唐韬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