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舆情观察|邯郸3名初中生涉嫌杀害同学,舆论呼吁“还受害人公道”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肖潇 编辑:白杨波 2024-03-18 16:52:57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河北邯郸3名初中生杀人埋尸案引发广泛关注。邯郸市肥乡区3名不满14岁的初中生将同班同学杀害,并掩埋在一处蔬菜大棚内。施暴者年龄之小、杀人毁尸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引发舆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激烈讨论。

17日,肥乡区联合工作组发布情况通报称,涉案犯罪嫌疑人于11日被全部抓获,现已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司法机关将对犯罪行为依法予以惩处。

据红网舆情中心大数据显示,截至3月18日14时,网上相关信息约5.9万条,互动声量达1.07亿,影响力值达21.14亿。#邯郸遭3名同学杀害男孩家属发声##邯郸杀人案嫌犯被带走时神态平静#等多个话题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榜。央广网、中国经济网、中工网、新京报、澎湃新闻等多个媒体予以报道。

图片1.png

舆情热度走势

图片3.png

舆情关键词云

舆论期待尽快公布调查结果,给受害人家属一个公道

据央视网报道,受害人曾被3名嫌疑人多次欺凌,课余时间还被多次锁在厕所旁的劳动间小屋。3名嫌疑人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均在外务工,他们在作案后第二天仍神色如常去上学。受害人亲属称,发现孩子遇害后家属去学校找老师,校长出面回应称孩子的死纯属意外,班主任也很好,学生保证在学校没有受过欺负。@圈内容嬷嬷感叹道,这三个“小恶魔”的父母,到现在为止都没出来道歉;学校从一开始就推卸责任,称“没有霸凌行为”。共青团北京发文呼吁对校园霸凌零容忍,称未成年人施暴者无知无畏,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能听之任之,必须加大对施暴者的惩罚力度,要让施暴者知道,霸凌别人不可能“报警没用”,而是必须付出沉痛代价。央视网评论称,要让公平正义得到更大程度的实现,不形成像湖北荆州女童案那样只得由受害人家属默默承受的案件。

舆论关注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现象

据《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显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呈上升趋势,低龄未成年人犯罪占比上升,未成年人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明显上升。@千里驽马观天下评论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之所以屡见不鲜,这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对未成年人的过度保护不无关系,不少未成年人在实施恶性犯罪时抱着“杀人不用偿命”的心理。春城晚报提出“严惩低龄恶性犯罪也是保护未成年人”的观点,称未成年人恶性犯罪的对象通常也是未成年人,对加害者的保护,可能会造成其他同龄人受害。保护未成年人应该是平等且公正的,而不是机械地保护一部分未成年人,却导致另一部分未成年人被伤害且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央视网发布评论文章称,这种使法律天平更偏向保护嫌疑人一方的设计,不利于公平正义的实现,亦使得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产生诸多诟病,进而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形成了对公平正义的质疑。

知名法学教授罗翔说:“只有惩罚才能带来改造的效果。”罗翔称,法律从来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但法律所能做到的,就是对于犯下弥天重罪的人依然要进行必要的惩罚。未成年人恶性犯罪往往始于不受管制的校园霸凌,两者仅有一步之遥,法律的及时亮剑,可以起到震慑效果,让那些有暴力犯罪倾向的未成年人悬崖勒马,避免滑向犯罪的深渊。

舆论呼吁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

澎湃新闻在《3名初中生杀害同学,“小恶魔”是如何炼成的?》一文中提出,“天生犯罪人”理论并不符合现代法治理念,承认未成年犯罪的后天因素,是肯定法律惩戒作用,强调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性以及要系统发力的基础。校园霸凌不一定会走向校园凶杀,但校园霸凌如果长期存在,就会助长施暴者的嚣张气焰,为其实施性质更恶劣的犯罪增加几率。家庭管教的失范、社会管理的失控、学校教育的失效、法律惩处的失当,这一切都与未成年人误入歧途走向犯罪关系甚大。因此,需要更入心的教育,把善良、友爱、同情注入孩子心间;需要更有力的措施,强化社会、校园、家庭责任,及时掐灭任何校园霸凌的苗头。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肖潇

编辑:白杨波

本文链接:https://yuqing.rednet.cn/content/646847/52/1364142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