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咪蒙不再制造咪蒙”,但“野火青年”却仍在制造“野火”

来源:彭梦汝 作者:彭梦汝 编辑:redcloud 2020-07-14 16:30:34
时刻新闻
—分享—
  连日来,发生在南方的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牵动人心。中国应急管理部6月24日的数据显示,今年中国南方洪涝灾害已致1122万人次受灾。但舆论场中,一些所谓的“公知”“大V”却借机活跃了起来。一篇《1122万同胞受灾,媒体为何集体失声》微信文章矛头直指在洪涝灾害报道中“缺位”的媒体。文章迅速获得10万+的阅读量,从在看和互动的数量上,保守估计应该有50万人阅读。随后一些自媒体跟风发布类似文章。但在“水灾隐瞒论”冒头后,许多网友自发开始辟谣,也不乏自媒体对其进行批判,官方媒体也发文回应,一场“质疑与反质疑”的博弈在网上展开……


(文章截图。)


  一、“水灾隐瞒论”甚嚣尘上,舆论反击“媒体失声”论调

  7月1日,公众号“野火青年”发布名为《1122万同胞受灾,媒体为何集体失声》的文章。文章一方面讲述南方暴雨的凄惨,一方面控诉所有媒体失声失职。还通过对媒体特别是官方媒体信息的歪曲报道和精心挑选,暗示媒体受到了官方控制,不许报道洪水的真实灾情。一些所谓的“公知”“大V”也借机活跃起来,鼓噪“负面新闻不能播”,又是以漫画讽刺“(国内)媒体只盯着美国”,公众号“融媒天下”发文《1938万人次受灾,121人死亡失踪,南方洪灾为何还是没能上热搜?》等,不断添油加醋。

  面对“水灾隐瞒论”甚嚣尘上,一些媒体人开始反击。@三联璐璐杨(三联主笔)发了微博,一是反击该文“媒体失声”的论调,二是指出这篇10w+的爆文其实是“洗稿”。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侠客岛”在微博表态:“有些人不是眼瞎了,是心坏了”。新京报、观察者网、北京日报等刊发评论文章《“野火青年”们,别假装关心洪灾受灾同胞了》《被批无底线收割流量后,“今夜九零后”团队再度复活》《不报水灾只盯美国?媒体:中国救灾从不靠"公知"烂嘴》等,对野火青年的文章进行批判,并对其团队作者被封号后换账号发文,并互转引流的行为提出批评,同时谴责野火青年团队追求流量而放弃媒体原则的行为,反击“媒体失声”论调。


(“侠客岛”微博评论截图。)


  二、“青年大院”系的公众号背后的阴谋

  不少舆论认为,“咪蒙不再制造咪蒙”了,但青年大院系的公号“野火青年”,却仍在制造“野火”。微信文章《热点|野火青年背后的游戏规则》称,从“咪蒙”到“至道学宫”,再到如今的“青年大院”,究其本质他们并不是单纯的内容生产者,而是精明的商人,他们深知大众痛点所在,建立矩阵,批发价值观甚至不惜采取对冲写法,全方位无死角收割流量,以求得更大的商业价值。

  一些自媒体文章还深挖,“野火青年”是青年大院系的矩阵号。2019年9月,一个名为“她研社”的微信公众号迁移改名为“今夜90后”,后又变身为现在的“青年大院”。很快,“易岚”、“一地金啊”、“捏捏本人”等“今夜九零后”团队作者,开始在“青年大院”及同一公司的“姨母来了”、“野火青年”等账号上发文,并互转引流。今年2月28日,公众号“青年大院”或因“涉嫌多种违规”被微信进行“阶梯处罚”。4月28日,“青年大院”恢复更新。因为易岚团队中三人均被指曾供职于咪蒙,文风相近,“青年大院”被猜测是由咪蒙团队运营或是咪蒙小号。但咪蒙否认相关账号与其有任何从属、股权关系。


 

(“青年大院”系微信公号。)


  更有自媒体文章分析其团队“对冲写作”的玩法野出天际。同一类话题,他们的三个公号可以从“正”“反”“中”三种态度去说:“青年大院”主攻民粹拥趸:“武汉的悲剧,我在日本看了遍重播”;“野火青年”经常主打理中客视角:“疫情中的日本,不全是你想象的那样”;“地球上所有夜晚”喜欢搞批判:“不要出门,不要唱赞歌,不要忘记正遭受的苦难”。


(“青年大院”系微信文章。)


  正因如此,有人如是说:普通营销号只输出一种观点,一种情绪,而“青年大院系”输出三种情绪,正、反、中样样齐全,一个不漏。普通自媒体才做选择题,“青年大院系”是全部收割,是三重立场全覆盖型饱和式打击,这已不只是割韭菜了,而是进化成韭菜联合收割机了。微博网友@卢诗翰 曾总结认为,“青年大院”用不同的号发“正反话”,同时收割所谓“小粉红”、“理中客”和“公知”这三种视角的受众。这条微博至今已被转发近3万次,获得超4.8万点赞。这次批媒体“集体失声”,不过是这套路的延续。


  三、什么原因导致“被认为是集体失声”

  近期,除了这篇公众号“野火青年”发布的《1122万同胞受灾,媒体为何集体失声》赚取足够流量外,微信公号“精彩盐城”的《山东报纸的集体堕落:无一家报道“苟晶顶替案”》也几乎霸占了舆论场。不少网民、专家发表观点,并非集体失声,而是多种原因导致“被认为是集体失声”。比如,相比十年前、二十年前,社交工具的多样性,分散了信息的分发渠道,也就让信息的发布显得碎片零散,信息体量在单一平台显得没那么丰富;比如,大众思维多年被有关部门“调教”,使得媒介本身变得“温和”,洪灾背后原因并没进一步挖掘;比如,这半年“大事”较多,分散和冲淡了洪灾的大众关注力度;比如,大众更喜欢关注综艺节目和明星,选择性的视觉失明,让人觉得媒体“集体失声”……

  《南方暴雨,1200万同胞受灾,为什么一个月了你还不知道?》一文称,那些天天刷微博、微信、知乎了解世界的网友们,对南方的灾情依旧一无所知,人们都掉入了所谓的“信息茧房”。过度发达的社交网络和过度聪明的算法,看似打破了信息壁垒,但同时又将我们锁在了一个个信息茧房之中。微信文章《谈谈两篇流量问》称,官方报道在很多时候并未呈现在年轻人的面前,而这些人才是青年大院们主要的“韭菜地”。倘若不能在传播手段上有所创新,那么主流媒体将永远也无法打破青年人的信息茧房。公众号“传媒茶话会”刊文《为何有人感觉水灾报道媒体集体失声?》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收发不对称”现象,尤其是来自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一线报道仍难在很大范围传播。无论是“信息茧房”还是信息的“收发不对称”,最终我们要考虑的还是主流媒体如何创新传播。

来源:彭梦汝

作者:彭梦汝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