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斯坦福招生舞弊引发“舆论搭车”

来源:清博舆论 作者:清博舆论 编辑:redcloud 2019-05-10 14:33:33
时刻新闻
—分享—

  最近中国富豪家庭花4300万进斯坦福大学一事闹得沸沸扬扬,随着媒体的曝光和公众的参与,这把大洋彼岸的火终于烧到了知名药企“步长”头上,一时间,从教育公平问题到“中药注射液”的安全问题都被推上风口浪尖。

  那么,我们先回顾一下这次招生舞弊案是如何牵扯出这些后续议题的。


  事件回顾:

  1、3月12日,美国检方曝出涉案金额高达2500万美元的招生丑闻,涉及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圣地亚哥大学、乔治城大学等多所顶级高校,不少名人、富豪都被卷入其中。

  2、5月2月,《洛杉矶时报》、《每日邮报》等外媒报道称,在美国大学招生欺诈案中,最大的一笔贿款来自一个名叫“Yusi Zhao”的中国家庭,其父母花费650万美元(超4300万人民币),通过中间人辛格的帮助,使其女儿进入斯坦福大学。  

  一时间,网上对于涉事家庭及其家族公司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起底。

  3、5月3日下午,赵雨思母亲委托香港孖士打律师事务所律师Vincent W C Law方面发布一份声明称其是受到了第三方咨询顾问辛格的误导,才向辛格的基金会捐款了650万美元,且捐款行为是在收到录取之后几个月才进行的,声明称,辛格的顾问公司只提供教育顾问服务,没有保证能进任何大学。

  4、5月3日,赵雨思父亲赵涛,也即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在该公司官网发布声明称,女儿留学资金与步长制药无关,对公司财务状况不构成任何影响。

  5、5月6日,斯坦福大学通过邮件回复表示:并未收到650万美元捐款,只在赵雨思入学数月后收到50万美元给帆船项目的捐款。且录取赵雨思与捐款无关,该生目前因入学申请资料作假已被退学。

  根据清博舆情系统显示,网民的热议焦点从“买学历”一直延伸转移到起底知名上市药企。步长制药的行贿“黑历史”以及令人生疑的经营模式也被扒出,其主打产品“中药注射液”这一药物的安全性也引起了大量的争论。




  舆论关注焦点:

  对美国教育体系和灰色升学产业链的讨论

  在今年三月份美国招生丑闻暴露之际,以留学生群体为受众的自媒体进行了大量详细的报道,国内一部分主流媒体对此事进行了跟进,如央视新闻在《有钱就能上耶鲁 斯坦福?是的!起底美国名校招生黑幕》一文中梳理了美国高校录取规则及不法份子如何利用体育特招和高考作弊进行操作。此时,公众的关注点更多的集中在对金钱和权力堆砌起来的升学产业,以及对美国教育制度和背后的阶层固化问题的讨论。




  起底涉案中国学生家庭背景

  5月2日相关媒体报道了卷入该招生贿赂案的中国家庭后,国内舆论哗然,“中国富豪花650万美元送女儿上斯坦福”引起热议,一时间女生的个人资料和家庭背景都被曝光,甚至几年前赵思雨在斗鱼上传授如何考上斯坦福的直播视频也被扒了出来。

  在直播中,赵思雨自称小学时只考30分,现在凭努力成为“美国高考状元”,获斯坦福录取,所以要现身说法激励大家“坚持梦想、不要放弃”,其打脸言论也被网民360度无死角的进行攻击。

  在其母亲发布声明表示650万美金是捐款金额而非行贿,其女儿更成为了诈骗事件的受害者之后,大部分网友并不买账,称其申请资料造假行为无处可洗。

  

  陷入舆论旋涡的步长制药

  步长制药董事长赵涛花费650万美元“送女儿进斯坦福大学”一事被曝光,也导致了公司股票市值大量损失。随后,赵涛发布声明称女儿在美留学事宜资金来源与步长制药无关,但舆论对该公司的质疑仍在继续。

  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从2015年到2018年,步长制药至少七次卷入行贿受贿案中,创始人赵步长为让其脑心通胶囊从地方标准升为国家标准,而行贿后来被判死刑的原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



  (《新京报》报道截图)


  除此以外,步长制药旗下产品多次因质量问题被有关部门“亮红灯”,主力产品丹红注射液在2018年因频发严重不良反应,26次被预警列入重点监控。


  

  (《新京报》报道截图)

  

  以前央视《新闻调查》记者王志安为代表的KOL也对“步长”的产品进行抨击。


  


  反思此次事件中的舆情搭车现象:

  国外媒体曝光后,借助着互联网传播的及时性,大洋彼岸的信息得以迅速传递到公众耳中,并且在分散式的生产模式下,在主流媒体和网民自发的线索挖掘中,逐步呈现事实、补充背景,大大扩展了舆论监督参与主体和覆盖范围的广泛性。

  而由“中国神秘富豪砸650万美金让女儿读斯坦福”这一线索发展到对知名药企,甚至一个灰色医药领域的曝光,正是一次舆情搭车现象。

  网络及新媒体技术为网民提供了自由发声的平台,赋予了每个人自由表达的权力和机会,互联网正成为一种全民化的舆论工具。在热点舆情事件中,尤其是涉及到民众切身利益的公共舆情事件中,多方借助虚拟空间的开放性和匿名环境下的表达自由机制,对舆情事件的衍生议题进行设置,表达自身诉求,并且经过网民的聚集讨论互动及各大媒体的跟进报道,生成热点舆情,从而引发“舆情搭车”,也即一种典型的舆论监督溢出效应。

  同“微笑局长”到“表叔杨达才”事件发展过程一样,此次事件中,由于招生行贿事件破坏了法治和公平规则,引发了众怒,因此舆论在将箭头对准原事件之外,难免会扩大标靶范围,进行附带性起底。

  舆情搭车作为舆情表达特殊阶段的一个现象,间接拓宽了舆情表达的渠道,让一些潜在的问题得到了重视和解决,但也会导致注意力的转移和舆论的失焦,比如此次事件中,关于“中药注射剂”以及医药行业规范的讨论也挤占了对于教育公平问题的公众注意力。因此,必须审视“舆情搭车”现象,让舆情得到及时的释放,让舆论监督和相应的引导更加有力、有效。

来源:清博舆论

作者:清博舆论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