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8年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回顾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主任舆情分析师 廖灿亮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主任舆情分析师 廖灿亮 编辑:redcloud 2019-01-17 16:20:26
时刻新闻
—分享—

  2018年,各地发生的一些突发公共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统计显示,吉林长春长生公司问题疫苗案件、滴滴顺风车乘客遇害系列事件、超强台风“山竹”登陆、山东寿光洪灾、重庆万州区公交车坠江事故、碧桂园安徽六安工地坍塌事故、福建泉港“11·4”碳九泄漏事故、河北张家口市“11·28”爆燃事故、河南商丘华航现代牧业有限公司厂区火灾事故、非洲猪瘟话题为舆情热度排名前十位的热点事件(话题)。


  综 述

  从分布看,2018年突发公共事件涉及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布地区较为广泛。一季度,上海吴淞口“1·2”沉船事故、合肥“1·4”公交站台倒塌事件、广东佛山地铁2号线“2·7”透水坍塌重大事故引发舆论较多关注。二三季度受台风、地震等影响,自然灾害及事故灾难多发。台风“山竹”登陆、山东寿光洪灾、北京房山“8·11”滑坡事故、云南通海5.0级地震、碧桂园安徽六安工地坍塌事故等舆情热度较高。四季度安全生产类事件如福建泉港“11·4”碳九泄漏事故、河北张家口市“11·28”爆燃事故引发较大关注。

  从类型看,事故灾难类涉企业安全事件较多,为生产安全敲响了警钟。如碧桂园安徽六安工地坍塌事故、河北唐山华熠公司“3·1”较大火灾事故、哈尔滨市松北区北龙温泉酒店火灾事故等,均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事后官方通报显示,事故多为企业违规操作、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安全监管存在薄弱环节等原因导致。如河南商丘华航现代牧业有限公司厂区火灾事故,官方通报显示,事故是由3名工作人员违规操作导致。中石化上海赛科公司“5·12”闪爆事故原因为罐内作业人员拆除浮箱过程中未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公共卫生领域全年话题热度持续较长,涉民生、医疗健康话题成舆情高敏领域。如吉林长春长生公司问题疫苗案件、非洲猪瘟话题舆情热度均较高。特别是吉林长春长生公司问题疫苗案件波及整个舆论场。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相继作出重要批示。舆论普遍认为,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高度重视。疫苗管理法草案的出台审议,有利于建立系统的、全链条的疫苗管理制度。

  社会安全类暴力伤人事件引发较多关注。陕西榆林米脂伤害案、湖南衡东故意驾车伤人案等事件,触动网民神经,引发对学生保护、公共安全的担忧。事件显示,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能成为暴力伤人事件潜在导火索。随着警方侦破案件及相关措施的出台,网上舆论渐趋平缓,民众安全感回升。


  自然灾害舆情处置及时有效

  从舆情应对看,多个地方政府在自然灾害舆情处置上及时有效,均能多渠道快速通报灾情及救援进展,安抚民众;及时阻击谣言传播,消除负面影响;同时制定应急预案,引导舆论走向。最大程度地稳定民心,团结社会主流力量支持处置工作。

  云南昭通5.0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在地震1分钟后即对相关信息进行发布。之后,云南省地震局启动三级响应,当地政府迅速组织力量赶赴灾区抗震救灾。对于相关谣言,官方也形成辟谣矩阵。如有自媒体冒充@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发布“晚12时至凌晨6时将有8至9.2级大地震”,云南省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就此指出,精确到几点几分、某一地点的预报都是谣言,《科技日报》刊文做出详细解释,同时避免了类似谣言的传播造成灾难“二次伤害”。

  此外,官方和主流媒体在通报灾情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加强舆论引导。如@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发布了一张通海县人民医院的护士把新生儿抱到室外避震的照片,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央视新闻等媒体纷纷报道此事,感动无数网民。在灾难来临之际,正面新闻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

  再如北京房山“8·11”滑坡事件发生前,有关部门已有充分准备。5月开始,北京市政府就启动防汛工作机制,采用多种手段加强对灾害天气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同时通过新闻播报、官网发布、政务新媒体和手机短信等形式,为不同人群不间断预警,有效地降低灾害损失程度,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事故灾难舆情应对有待改进

  河北张家口市“11·28”爆燃事故发生后,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张家口发布在5小时内对该事故进行通报。之后,连续发布事故的最新动态和处置进展,让官方权威声音引领网络舆论场。

  此外,在事发3天内,张家口市政府新闻办连续召开三次新闻发布会,对事故现状、救治情况、大气情况、周边衍生灾害等社会迫切想要了解的情况进行通报,把关键信息及时传递给公众。同时对舆论场关于事故当地“空气恶劣”“化工厂周边居民受损严重”等不实言论,用权威数据进行辟谣,防止网上各种猜测、质疑和炒作,进一步打消一些网民的焦虑情绪。

  最后,当地及时发布初步调查结果对事件定性,并对涉事责任人进行控制,让公众看到政府依法处置的决心,为推进事件解决、缓解公众情绪起到了重要作用。

  福建泉港“11·4”碳九泄漏事故发生后,泉州市泉港区环保局当日就发布通告称,共有6.97吨碳九物质从装卸码头和油船之间的连接软管处泄漏。同日,再次发布通告称“由于及时展开应急处置工作,当天下午就已经基本完成海面油污基本清理,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指标也达到安全状态”。通报速度不可谓不快,但通报信息却与当地民众感官及媒体调查相悖。在舆论的持续质疑下,相关舆情迅速发酵。最终的结果是,涉事企业一开始就订立攻守同盟。泉州政府之后通报称,“调查发现,东港石化公司一开始就刻意隐瞒事实、恶意串通、伪造证据、瞒报数量,性质十分恶劣”。

  此外,事件舆情发酵过程中,发生“记者调查被精准查房”的次生舆情,舆论关注焦点从事件本身向多点发生转移,造成舆情再次升级。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布消息,争夺话语权十分重要,但也必须用基于事实的权威消息及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发布。否则不但不能平息舆论,反而会加剧舆情发酵。


  舆情处置相关建议

  研究分析这些事件的舆情处置情况,可以为以后的舆论引导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具体而言:

  一是掌握互联网时代舆论生成及传播规律是突发公共事件有效引导的重要前提。例如目前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平台的兴起是信息传播新路径,网民特别是年轻网民在这些平台上传爆料类视频,信息传播具有多元化、载体移动化、内容碎片化、传播社交化等特征,带来了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复杂的信息管理难题。再如新媒体环境下,“层层请示汇报”已不能满足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需求,需要相关部门及时发声,回应关切。目前,各级政府已出台相关文件,要求重大舆情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这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是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发声,展现负责、重视、诚恳的姿态,持续发布权威、准确的信息,是有效引导的基本保障。切勿采取“封”“堵”“删”“滞”等陈旧舆情处置方式。具体操作上,可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官网等形成权威信息发布矩阵,密切关注舆论场动态,及时对不实信息进行辟谣。注重在事件处置的各阶段及时、公开相关工作进度信息,彰显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和责任意识等。

  三是应善于借助主流媒体及第三方发声,形成政府与媒体的良好互动。主流媒体作为信息时代“把关人”及社会舆论“压舱石”,承担着突发公共事件后舆论引导和稳定社会的重要职责,对于网络信息去伪存真、网民情绪扶正抑偏、回应关切释疑解惑等具有重要作用,是涉事部门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应急处置与舆论引导的重要帮手。此外,借助权威第三方,如相关专家学者、科普账号发声,有利于凝聚民心,支持处置工作。

  最后,要实现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处置,线下处置是根本。既着眼于平息舆论,又尽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经验表明,要突出对线下存在问题的解决,如事件救援进展、事件原因调查、事件隐患排查及制度修复、责任人处理等,这是公众最为关心的。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主任舆情分析师 廖灿亮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主任舆情分析师 廖灿亮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