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家里小区围墙要拆了 网民炸锅了!

来源:彭梦汝 作者:彭梦汝 编辑:redcloud 2016-02-22 14:46:47
时刻新闻
—分享—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近日印发,这是时隔37年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勾画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城市发展的“路线图”。意见提出,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推进两图合一;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内全覆盖;城市公园原则上要免费向居民开放等。政策一出立刻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其中“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小区”更是引发舆论争议。2月21日晚上8点15分,@央视新闻微博发出此条新闻后,截至到22日14时,近18000条转发,4000多条评论。#不再建设封闭式住宅小区#话题阅读量达249.6万次,讨论量1.4万

  在新浪网的《住宅小区不再封闭,大院要打开,你支持吗?》调查中,七成多的网友明确表示“不支持”,“人身财产等安全问题”成了网友最担心的问题。还有八成网友认为,封闭小区逐步打开以后,“业主应该获赔”。对于《意见》中的提到的“单位大院对外开放”,得到了绝大多数网友的支持

 

 

  一是舆论新政策将会激化社区矛盾。网民“马前卒”:对于特权大院过多的城市(比如说北京)、苏式T字路口太多的城市(许多老工业区)有一定作用,但从全国来说,如果只是简单地拆围墙,增加交叉口,恐怕会有副作用,而且还会激化已经开始尖锐化的政府——社区矛盾。网民:不建造封闭式小区,你把全民素质提高了么?治安做好了么?满院子跑的捡破烂的,流浪狗,小偷,垃圾满地,小摊小贩见缝插针。满墙都是包小姐贷款办证的野广告,我看还是算了吧。

  二是舆论认为开放式社区不适合发展中国家。网民“吸萌大官人”:封闭式小区在世界很多国家都非常常见。主要原因除了提高安全性的目的外,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公共设施不均衡(包括景观、安保系统、停车设施、运动设施等)的问题。在开放式社区以及开放式校园为主的欧洲国家里,城市公共设施及其完备发达而且分配均衡,整个城市不同的社区的基本公共设施并无太大的差异。而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封闭式社区是为了营造较好公共设施环境的不被外界干扰和共享。说到底,封闭式小区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整个社会还太穷。封闭小区的内在逻辑和我们的户籍制度是一样的,都是在整体不发达的情况下,资源较发达区域的自我保护机制。网民“盛夏”:我国城市未来可以着力发展小型化社区,但绝对不能盲目学习欧美,建设开放式、街区化社区。

  三是舆论认为开放式社区会造成房产贬值。网民“优钵罗”:除地段、配套、景观之外,建筑容积率、建筑覆盖率以及小区是否封闭、人车分流,都会影响房产价值。开放小区道路后势必造成房产贬值。在社会学和法学上『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局限于公共领域,对于个人私域『少数服从多数』并不成立,即使出于解决城市交通这一公共问题,也不能侵犯个人私有财产权——包括贬值这种隐形的损失。如果公共交通确实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作为无过错方,房主损失也应得到社会赔偿。现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无论是政府还是像部分旁观者都在对前述赔偿责任视而不见,也就别怪收获的都是骂声了。网民“梁慕橙”:公摊面积退钱吗?

  四是舆论质疑政策的实用性。网民:本届政府是一届特别好忽悠的政府,无论是这个政策,还是最近推进的供给侧改革,海绵城市,综合管廊之类。都有背后的团体忽悠,名称的好听化,规划建设的盲目化,扩大化。实际效用很差。让浮躁的社会更加浮躁。网民“王小宝”: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了很多“新”说法,唯有“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小区”这条得到热议,其原因也很单纯,因为这条事关中产利益,对于贷款买了房的“中产”而言,我花钱买的环境,你凭啥插一刀;而他们又是网络上能发声的一批人。封闭小区和开放街坊各有利弊,这种常识根本不需要去争论什么。但是,作为一个中央纲领文件去提这么一条“原则”是否欠妥?这是不是某个撰稿人夹带的“私货”?当然,我不敢“妄议中央”,我只是作为从业者,说点我这种从业者都无法自洽的困惑,我水平有限。

  五是舆论质疑开放是不是违背了现行的《物权法》。@疯狂的手机vip:已建成的住宅小区所有权在全体业主,政府无权决定它是否开放,出政策前考虑了宪法物权法的感受了吗?@五百年后的一片云:又在搞权大于法,难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不是中国的法律?这部法律还没说废止呢!

来源:彭梦汝

作者:彭梦汝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