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们该如何铭记“爱书拾荒老人”

来源:杨瑾 作者:杨瑾 编辑:redcloud 2016-01-07 17:15:12
时刻新闻
—分享—

  “今日的我们,愿在他的感化下,一扫精神上的荒芜,聚集我们微笑的力量,温暖这个世界”、“我们想为他塑一座雕像,就在浙大图书馆门口。”1月4日,微信公众号“浙大微鲁班”推送的一则题为“【鲁班征集令】情动杭城”的文章,倡议“为已故浙江大学校友、拾荒助学的退休教师韦思浩在浙大图书馆门口立像”引发网民热议。精神遗产,更需要形式上的纪念还是行动上的继承?

 

  一、舆情关注度

  1月3日晚,微信公众号“浙大微鲁班”发布该倡议,至5日17时,该文章的阅读量达413万,点赞数接近14万。然而,倡议也招来不少反对的声音,个别反对文章的阅读量超过10万。截止到1月7日上午9时,微信平台上发布的相关文章410篇。

 

  二、舆论情况

  对于该事件的舆情争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网民认为微信公号“浙大微鲁班”发布的文章对老人的介绍失实,存在细节错误;二是网民争议是否应该建雕像;三是舆论质疑微信号资质,认为其并不是浙大的官方信息发布平台,不仅其发布的该篇文章有有篡改剽窃号召之嫌,并且其发布文章的目的也有炒作营销的嫌疑。

 

  三、舆论观点

  对于拾荒老人的义举和读书爱书的行为,绝大多数网民都表示敬佩和感动。如网民“幕后将军”称老人是平凡生活中的英雄,值得众人尊敬。但是对于微信公号所提出的立像的倡议,却引起了泾渭分明的两种舆论立场。争议的出现主要源于对于该公众号发布该文章的真实目的的质疑,以及对立像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的讨论。

  (一)网民观点

  1、支持为老人立像

  网民“董家二少”:我支持为老人立像。网民“天空咯嘛”:为生民立命,为普通人立像,又何尝不是激励世人?网民“禁足妖”:撇开是否营销不说,能达到这样的宣传效果,能使这么多人能知道老人的事迹和精神,也蛮好的。网民“yourpapa”:忠犬八公都立像,请让一个城市多一点人情味的故事。

  2、质疑建雕像是否能真正实现纪念老人的意义

  部分网民认为,建立雕像只是一种形式,重要的是要把老人的精神传承下去。网民“双色瞳的罗严塔尔”:韦老倘若九泉之下有知,不晓得会如何扼腕。他默默行善几十年,要只是图一个虚名一个塑像,直接捐钱盖楼便可。如果真要纪念韦老,筹些钱完成他未竟之事可好?网民“默会人”:应该把种种可贵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不必纠结于立像与否。网民“Amy”:老人身前最放不下的应该是他那些匿名自主的学生,如果有大家把注意力放在怎么继续这些资助,才真的是让精神传承,逝者安息!知乎用户:有这精力财力,还不如搞个公益,给西部贫困山区的孩子捐一顿饱饭、一个书包、一双合脚的鞋子。

  除此之外,有部分网民认为,老人的行为固然值得敬重,但未具备立像的必要性。匿名知乎用户:虽敬重韦老的所为,但身怀才学却隐于拾荒,便为高尚?为韦老造像,置林俊德院士等将生命最后一刻都献给事业的前辈于何处?较之毛泽东、竺可桢等人的卓越功勋,为韦老的事迹立像不甚合适。

  3、微信公号“浙大微鲁班”发布的文章对老人相关情况的介绍失实

  有网友发现,微信公号“浙大微鲁班”发布文章有剽窃《钱江晚报》2015年12月相关报道的嫌疑,其中《他是真正的教育家给韦老师立个雕塑,如何?》这篇报道首次提出通过众筹的方式为韦思浩老人立雕塑,并且该计划已经在实施中。而立像的地点是在老人生前常去的杭州图书馆而非浙大图书馆。与此同时,文章中提到的老人浙大校友的身份也非属实。

  @Heathwayyy立像一事杭图已有计划,再立像也毫无意义。网民“铁驴”:您应该代表自己,不要代表浙大。匿名网友:韦思浩老人是在杭州图书馆读的书,你们呼吁在浙大图书馆立什么雕像呢?

  4、质疑该公众号的资质,认为其具有营销的嫌疑

  除此之外,不少网民质疑微信公号“浙大微鲁班”的资质,认为它并不是浙大的官方信息发布平台,其号召网友转发并写下连环签名“我愿附议这个行动”的行为具有炒作的嫌疑。网民“青丘挽郎”:这个鲁班能不能代表浙大?网民“古井中外”:浙大与此事毫无关系,纯属炒作。网民“机智少女小荔枝”:如果算起来,该立塑像的人多了去了,尽管由写软文的人出钱去做吧,不拦着,呵呵哒。网民“此处略去”:我敬佩韦老的人格,但我反对立像。立像在图书馆的意义与联系不大,且该公众号难免会有营销倾向,过分标榜道德蒙蔽了理性。

  (二)学者

  尽管老人的义举被绝大多数学者认同,但是是否有必要为其立像,立像的意义何在,在学者中也分为支持方和反对方。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冯钢:我觉得在浙大校园为韦思浩立像并无不妥。我把他看作平民教育家,他对待教育、知识、财富的方式值得大家学习——雷锋做的好事也很普通,这不妨碍后人为他立像、学习他的精神。

  评论员孟蒙:韦思浩生计不愁,却拾荒不止,用省下来的钱接济贫苦学生,义举可嘉,精神高尚,值得人们敬佩。但要说该不该为他立个塑像,我觉得还是免了吧。因为他与值得立个塑像的楷模标准来比,还是显得过于平凡了。

  (三)媒体

  1、质疑微信公号文章的真实性

  《关于这位刷爆朋友圈的“拾荒老人”我们在纠结什么》认为,浙大微鲁班的这篇文章赤裸裸地剽窃了《钱江晚报》的号召,更是胡乱篡改成了无厘头的“建议在浙大图书馆为韦思浩老人立雕塑”,闹了一出在杭图看书,跑去浙大竖像的闹剧。

  2、立像征集令的请求是对老人行为的拔高

  凤凰评论《我为什么反对给拾荒老人立像》认为,树一尊真实的拾荒老人的雕像,无论是在这个感动过的人们的心里,还是在杭州图书馆前,可以由人们与杭州图书馆自行选择。“鲁班征集令”上的这种拔高了的雕像,我倒觉得还是不树为好。

  3、立像是一种精神的彰显和传承

  《为“拾荒捐学”老人立雕像我看行》、《为“拾荒捐学”老人雕像意在铭刻人文乡愁》等文章认为,雕像承载时代社会的历史文化气息,人物雕像一般是为纪念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而塑造,其实也包括某些方面作出独特贡献彰显崇高精神的普通人士。在公共场所为一位普通人物立雕像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其实是一种精神引发大众强烈共鸣。市场经济社会的喧嚣,在给人们带来物质生活改善和诸多压力的同时,物质化的社会也更需要这种“人文乡愁”的滋润,韦思浩一生助学捐资有多少,已经没有人会在意,人们更敬仰他的这种锲而不舍追求和精神,让韦思浩的雕像铭刻记忆的人文乡愁,看到他,不只是记得杭州曾经有一位“拾荒捐学”的老教师,而是铭记他的精神,给浮躁的内心与灵魂得到一次洗礼和净化,让人生的目标变得更为清晰和灿烂。

 

  四、舆情点评

  此次舆情事件由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篇文章发端,并经过朋友圈内人际传播的发酵,从一开始大多数网民支持和附议,到后期逐渐出现了反对和质疑的声音,最终形成对立的网民舆论场。与此同时,舆论对微信公号“浙大微鲁班”及其文章真实性的质疑,使原本单纯的是否“立像”之争变得错综复杂,整个舆情事件中出现了多重争议点。

  从舆论传播路径来看,先由微信自媒体引发,继而由各大媒体的报道扩散,舆论争议的环境从私人空间向公关空间不断蔓延,赋予该地方性事件高度社会关注,引发更大规模的讨论,致使事件陷入舆情漩涡,引发舆论危机。网民因缺乏辨识而盲目转发、发表言论,在真相面前,充满正义感的“立像”事件更像是一场滑稽的闹剧。

    文/杨瑾

来源:杨瑾

作者:杨瑾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