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纸媒停刊≠消亡 正以另一种方式前行

来源:杨瑾 作者:杨瑾 编辑:redcloud 2016-01-04 15:34:12
时刻新闻
—分享—

  2015年的最后一天,《九江晨报》、《今日早报》、《壹早报》三家传统媒体纷纷宣布自2016年1月1日起不再继续经营发行。恰逢年末,这个让人会不自觉地回首往事并唤起诸多感慨的特殊时刻,三家媒体同时停刊,也引发了不少网民的唏嘘之声。近年来,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据笔者粗略统计,在2015年停刊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杂志和报纸超过30家。




  (一)网民观点

  对纸媒停刊,网民的态度分为两种,部分网民持悲观态度。在近年来诸多纸媒停刊的背景下,网民对纸媒的生存状态担忧,并且对纸质化阅读时代表示怀念。还有一部分网民对于纸媒停刊持较为理性、平静的态度,认为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纸媒转型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传播介质的改变是历史必然。

  1.纸媒停刊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记录纸媒死亡史:顺应时代和潮流之举。手机新闻媒体时代早已到来。“诗家一昧”:大势所趋,尽快转型。“雨巷”:纸媒未死,精神永驻。@老徐时评:纸媒不景气是大势所趋。但是我们的许多纸媒,如果不用纳税人的钱来维持,恐怕早就死了。目前全国还有多少纸媒,在依靠公款订阅苟延残喘呢?

  2.停刊只是传播形式的改变

  “broccoli”:一张报纸或一本杂志没有了并没有什么可惜,纸媒的采编队伍还在,生产内容的能力还在,不过是换个平台去发出自己的声音。

  3.对纸质阅读时代的怀念

  @赵赵小小果果:纸媒在衰退,我基本已经远离纸质阅读了。浅阅读,标题党,成为如今大趋势,感觉自己已经成为一个更肤浅的人了,且失去独立思考能力,可悲啊。

  4.对纸媒末日说的反驳

  “晁星”:媒体人不要被情怀羁绊,迎接新时代,类似外滩画报这样好的内容还是会有的。 @鲍迪克:每次倒个把个纸媒,一帮人就渲染平媒要穷途末路,却不看看同时又有多少纸媒诞生?如果倒下几个纸媒意味着纸媒的衰落,那每年倒闭的新媒体更多,是否意味着新媒体更加是夕阳产业?


  (二)专家学者

  大部分专家学者对于近年来的纸媒停刊潮持理性、客观的态度,有部分学者对此看法较为乐观。在大多数学者看来,在互联网时代,媒体转型已成为一种媒体发展的常态,媒体的价值和功能并不会因为传播介质的改变而有所折损。

  1.纸媒停刊,媒体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张志安:当生活服务功能被网络全替代,多数都市报的生活服务功能已被网络全覆盖,而深度调查、舆论监督功能又被挤压殆尽,加之同质化竞争、政策红利缺乏,未来两三年相继退出市场是常态。@传媒老王:纸媒关张将成为2016新常态。文化学者胡野秋:纸质媒体的冬天到了,杂志首当其中,这也是电子时代的必然趋势。

  2.支持媒体在发展中坚持“内容为王”

  @舒中胜:不用太过伤感。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容。《Hi艺术》执行主编罗颖:在新媒体崛起的当下,纸媒的转型是必然的。这种转型不仅仅是搭载平台的转变,包括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为读者提供有价值、有观点的信息,目前仍然是行之有效的策略。一旦对内容有所懈怠,必然会进入恶性循环。

  3.媒体转型将会以新形式实现传媒价值

  中山大学教授@张志安:不必为纸媒唱衰,也不必过度惋惜他们相继离去,只要问一问:它曾经的价值是什么?这种价值有否替代者?其价值伴随其离去会减弱么?如果价值仍在、仍然以别的方式在实践(比如换种形态),那就不必太多感慨。壹读新掌门人马昌博:《壹读》杂志停刊,不是被迫停刊,而是主动转型。纸质杂志作为一个落后生产力被壹读传媒战略放弃了,以后壹读传媒会变成一个更强大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传媒机构。

  4.对纸媒时代的怀念和不舍

  @胡紫微:这是一个失去手感的时代。以前所熟悉的、那些可靠的、温暖而粗糙的材质,都将失散。世界光滑而平整,日益反射出金属的光。我们渐行渐远,而这一切只是开始。张怡筠:眼看纸媒一一告别舞台,喜欢手捧书籍杂志的我,不胜唏嘘。


    文/杨瑾

来源:杨瑾

作者:杨瑾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