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警车撞宾利事件舆情分析

来源:谭婷 作者:谭婷 编辑:redcloud 2015-04-28 16:19:01
时刻新闻
—分享—

  【舆情概述】

  4月20日晚8时,深圳一辆警车撞上路边的宾利,警车损毁严重。围观者称警车撞宾利后司机马上逃逸,当时肇事司机身上可以闻到一股酒味,怀疑是醉酒驾车。事件中“警车”、“宾利”、“逃逸”、“酒驾”等关键词迅速引起媒体和舆论的关注。21日12时40分,失踪近17小时的逃逸司机森林公安分局副局长钟宇军投案自首,称并非逃逸,乃“受伤回去接受治疗”、事发时“没有喝酒”。对此,舆论表示质疑,失踪的十几小时才归案,是否因为怕查出酒驾?警方是否存在着“故意放水”?21日14时,森林分局召开“警车撞宾利”事件新闻发布会,通报相关情况。虽然较快的对事件进行了通报,但并未完全解答公众的疑问,舆情进一步发酵。4月22日晚9时,市交警局通报警车撞宾利车案件调查结果,舆论认为处罚过轻,不能起到警示作用,而随后报道出“开警车撞宾利副局长曾欲私了”,引发舆论进一步质疑,舆情继续发酵。

  警车与豪车本就是敏感词汇,警车撞豪车,撞车后逃逸更加剧了舆论的化学反应。截至4月24日,在百度搜索“警车宾利”相关新闻有3590篇,新浪微博讨论5978条。


  


  【舆论反响】

  在此次事件的舆论反响中,针对肇事者和相关部门,质疑声音最为突出。从事件发生到市交警局通报案件调查结果,舆论就一直存在诸多质疑。

  质疑一:是否公车私用?

  事件发生后,由于撞车时间是晚上8时,所以舆论就有了“公车私用”的怀疑。随后肇事者自称“不舒服而自己的车打不燃火才开公车出去买药”,证实了事故发生时肇事者并非执行公务。《“警车撞上宾利”看点不只在表明》一文中就提出,事发时间为晚上20时,如果是因为工作任务需要出警的话,则显然不会仅仅只有钟副局长一人出行。既然不是因公,那在晚上副局长还驾驶着公车四处晃悠,难道是在沿街抓小偷?恐怕这不过是将公车当成了私车,警车当成了座驾的又一反面典型罢了。网民“宋氏C姐”也质问道“,晚上8时,这不是公车私用吗?”

  质疑二:是否酒驾?

  据当地媒体报道,有围观者称当时肇事司机身上可以闻到一股酒味,而肇事者钟宇军则否认自己酒驾,《公安局长撞车逃逸隔夜自首变啥“戏法”?》一文据此提出质疑道,为啥钟大局长要让这起码12小时,成为一个交警支队“找不到人”的“空白”?人们是不是还有理由问,其间是不是有一个早已广为人知的“戏法”存在?那就是,中间相隔的起码12个小时,该不该是“酒精消化”时间?如果钟大局长没有“酒驾”或“醉驾”,好好的车咋就“撞到路边停的宾利”了?虽然在后面的报道中,搀扶肇事者的保安称未闻到酒味,但舆论大多表示质疑,网民“金心异”直言,“保安证词基本不可采信,因他有足够理由袒护该副局长。”报道中还称,当晚与其一同用餐的单位同事均称在吃饭期间未留意到其有没有饮酒。一桌人都没有注意到副局长有没有饮酒,舆论认为这种回答不免牵强。在22日的深圳交警的通报中称,未监测出酒精含量,网民“八大商人”就据此提出质疑,17小时后才到案,这时候的酒精测试结果还有什么参考价值?

  质疑三:是否受他人庇护?

  事发后十几小时肇事者才自首,舆论就此质疑肇事者是否受他人庇护。《深圳副局长驾警车撞宾利钟宇军为什么15小时后自首?》一文中就提出,事发十几个小时,却查不出谁是驾驶员,这个比警车失窃的案件侦破应该容易得多。一般公车的使用都会有记录的,何况是警车呢!警方是否存在“故意放水”?而在交警的通报中称,希望肇事者尽快自首,网民“記憶隨風-FOREVER”对此质疑道,交警要求他自首???明明是逃逸了抓回来呀,为什么是‘自首’有这么光明正大偏袒的吗?深圳公安森林分局新闻发布会同样遭到舆论也一些网友的留言“都是一个系统的,还认定什么啊”、“这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节奏啊”,充满了对官方的不信任。

  质疑四:如何赔偿宾利车主?

  据媒体报道,宾利车受损严重,其维修费用可能要10万以上,多的话也可能20万,《“警车撞上宾利”看点不只在表明》一文中就表示,宾利的修理费无疑将会是一个天价,那这一笔花销又会由谁来承担呢?如果不将所有事情来龙去脉搞个一清二楚,将动辄几十万的维修费用公款来买单,那岂不太过荒唐?公款来自于人民的纳税,在每一分的使用上,尤其是在此等焦点事件上,当地有关部门应当拿出切切实实的证据来说话。否则,决计不能当此冤大头。网民“放牛文”也直言,请不要拿纳税人的钱赔偿,仅仅这个要求。

  另外,除上述质疑舆论外,也有舆论从对涉事官员的处罚和法律意识等角度对事件作出点评。

  《警车撞上宾利,副局长弃车逃逸为哪般》评论称,对官员弃车逃逸行为,处罚要更严厉,不仅要给予受害者相应的补偿,还要给予肇事者法律上的严惩,要让其痛彻心扉,决不能姑息养奸。否则,这样的悲剧就还可能会在各地悲情上演,那老百姓的心也就该彻底伤透了。

  《警车撞宾利?“无人驾驶”背后是警车管理混乱》一文表示,警员素质需要提高,警车管理更要严格,否则公众对社会治安如何信得过?如此“交通肇事逃逸的民警”、“找不到驾驶人的警车”会寒了人民大众的心!

  《公安局长撞车逃逸隔夜自首变啥“戏法”?》评论指出,公众需要一个答案:公安局长撞车逃逸隔夜自首变啥“戏法”?我们,正拭目以待!而且,我们不需要“烂尾新闻”!


  【舆情总结】

  (一)政府官员应注意行为举止 遵法、守法执法提升法律素养

  近年来,政府官员一直是一个备受诟病的群体。因为在公众眼中,政府官员代表的就是特权阶级。作为深圳公安森林分局副局长,一举一动都关系着公安部门的形象和公信力,理应带头遵法、守法,其在事故发生后不是积极妥善处理,反而选择“逃逸”,自首后更是否认一切质疑和事实,断然将自己推到舆论对立面,也使警察形象雪上加霜。

  警车本来是为了保护公共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共众安全而配备的专用车辆。这次却成了危害安全的“杀手”,撞车后还逃逸,舆论自然会“群起而攻之”。这也反应出某些官员法律意识淡薄,观念出现错位,把人民赋予的职权凌驾于法律之上。唯有每一个官员能从心底提升自身的素法律养并真正践行,时刻提醒自己用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经受住公众的审视,才能从根本上革除此类舆情危机。

  (二)官方应直面舆论质疑 提升应对媒体的能力

  此次深圳森林分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对事件的反应和处理速度值得赞许,但发布会没有消弭平息舆论的争议,反而激化了矛盾。《啥事儿都等“交警定”的发布会不开也罢》一文中就提到,5个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居然有4个需要“交警认定”,疑问非但没有解开,反而让公众,从怀疑该副局长个人存在违纪违规行为,发展到担心“官官相卫”。这是政府部门在应对危机时常犯的错误,即回应不充分以及应对媒体经验不足。

  随着公众的判断能力日益增长,如果政府依然停留在“消除舆论”的表面上,试图回避问题所指,妄图用公关手段平息舆论,必然适得其反,落得公信力受损的结果。政府应该提升应对媒体的能力,在发布公告的同时,要做好具体的解释工作,一方面调查事实真相,另一方面学会利用网络舆论,收集网民质疑,对这些质疑点进行优先、深入调查,回应质疑的同时,也能有效进行突破。

  (三)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 迅速责任切割

  政府部门面对舆论危机时,应该首先要考虑到的危机应对动作是“责任切割”,从而捍卫政府整体和体制的公信力,并在问责个案中反省和修复体制机制。

  此次事件中,虽然在深圳公安森林分局的新闻发布会中,面对质疑,官方的回应受到舆论的诟病,质疑其对涉事官员有包庇之嫌。但发布会后两小时,深圳公安森林分局就对肇事官员进行停职处理,将责任进行有效切割,与犯错误官员“划清界线”,赢得了部分舆论支持,有媒体评论说,可喜的是,深圳公安森林分局并不护短,而是高度关注,上级党委及时作出处理,停止钟宇军同志执行职务。尽管在舆情应对上,切割并不是最优的解决方案,但在此类舆论监督事件中,却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不能让一个人的个人过错,牵连相关部门甚至整个政府官员的声誉。

来源:谭婷

作者:谭婷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