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假新闻不止,该让质疑与信任并行

来源:陈文斌 作者:陈文斌 编辑:redcloud 2013-08-18 13:53:24
时刻新闻
—分享—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8月10日起,一则有关“西班牙47层大楼忘装电梯”的新闻,成为网络热点。诸多媒体跟进转载,让很多网友相信了有这么悲催的事发生。不过,新华社驻西班牙马德里记者经过实地探访后发现,这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假新闻,随后在新华社旗下的@新华欧洲、@新国际等平台作了辟谣。(新华网)

  假消息的出现和假消息的被证实一样,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前者隐含了部分媒体报道的跟风和不求实证,后者则代表社会理性本身的反驳。这两类事件相继发生对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是具有意义的。

  假新闻的发生频率和影响力呈现上升趋势,这是因为网络民众在消息传播能力和影响力上面增强,从《泰坦尼克》删除露点戏的舆论哗然,到“清洁工中暑,小女孩撑伞”的全民感动,又到如今“西班牙电梯事件”的各种吐槽,国内假新闻已经传播到国外,舆论和媒体在一开始就以压倒性的力量站在了相信的立场上,而质疑的声音并不能引起相应的关注,信任与质疑并没有并行发展而是一方独大。这是因为大家陷入了曹禺所谓的“郁热”情绪中,民众需要一件看起来能够发生,而又具有噱头的事件,来引起一场讨论的浪潮,而推动这一浪潮的动力就是某些话语权。

  作为始作俑者能制造“假新闻”,但是没有媒体和网民的推动,很难成气候。这中间涉及的炒作手段或者商业操纵把握住了当下网络的特点和网民的特性,也在绑架媒体的意志,因为当一件事成为热点,媒体不跟进似乎很难保持与社会热点的同步,等到事件澄清,之前的报道就成了自我的污点。网络“绑架”媒体,这应该是网络时代衍生出的新机制,当然,这同样也需要两方面看待。

  微博时代的到来和发展,推动着公民与社会责任的联系,一条微博可以暴露城管的暴行,可以揭露贪官的腐败,这加强了网络与社会本身的渗透,有利于加强社会监督和和谐。当微博等网络工具成为表达意见,发泄愤怒的渠道时,我们的社会也从国外的“广场游行”变成了“网络虚拟游行”,这样社会公正的力量可以部分地转移到平民手中,缓解矛盾本身。当然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传播的便捷和广泛,发布者本身的力量也被网络放大,网络时代需要刺激眼球,调动情绪的新闻,因为这样才能在泛化的同质新闻中脱颖而出,所以炒作的兴起有利益的需求,也有网民自身的特性支撑。

  回到假新闻来看,纸媒很少自己虚构新闻来博取眼球,相反,倒是网络容易制造与促动假新闻,这是因为网民基数、网民素质、商业因素、娱乐炒作等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而这个时候又拿什么来控制呢?之所以说控制而不说监管,是因为网络言论的确应该保持一定的自由,一旦被特权限制,“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警钟将再次敲醒。所以这就需要网民自身的理性和责任,需要网络媒体、网络名人自身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共守“七条底线”。不要让所谓的名人效应和媒体跟风成为绑架公民意志的手段。无论是现实社会还是网络世界都需要公信力,掌握话语权的力量更需要明确自己的义务,一旦滥用话语权,自身的公信力也将丧失,在一个又一个惊人眼球的假新闻中将埋葬一个又一个所谓的公知。

  从假新闻的产生到发展,再到假新闻的揭露与反思,社会和民众都在经历一个成熟发展的过程。人类社会和原始社会的相同处在于都存在威胁,不过人类社会通过各种技术降低了肉体伤害的危险度,但同时技术本身也带来其他危险,网络作为这一时代的最广泛技术其中潜藏着许多危机,从信息安全到如今的信息真假都是,前者关乎个人隐私,后者涉及个人意识。我们在网络时代需要保持一种危机感,虽然物质上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但是精神上,意志上都面临新的挑战。舆论引导大众有两方面效应,我们在相信一件事之前应该经过自己的思考,我们在怀疑一件事的同时应该避免偏激,以一种理性冷静的态度存在于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才能维护网络时代的安全和安定。

  又一则假新闻出现肯定意味着这不是第一则,也很难是最后一条,但是正是在一则又一则揭露中,我们会更加理解到我们所存在的时代本质,我们会开始学会质疑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发展需要信任,时代的发展也需要怀疑,如果大家都相信某一个人,而不尊重客观规律和科学,盲目听从并受牵引,那就会产生一个又一个“大师”,令人欣慰的是,质疑的声音一直在,也将不断呐喊,与公信力一起构筑起这个社会和谐与安定的基石。

来源:陈文斌

作者:陈文斌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