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4年中办、国办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至今,公车改革探索已走过近20个年头,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任重道远。近期,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受货币化补贴标准不合理、缺少顶层设计等诸多因素影响,部分先行试点地区进展缓慢,车改甚至出现“回潮”。
黑龙江省大庆市于1998年2月启动公车改革。根据货币化补贴方案,按级别发放车补,部分公车留用。处级干部每月补贴1500元、副处级1200元、正科级150元、副科级120元。经历当年车改的知情人士透露,部分科级干部对补贴方案抵触情绪较大,毕竟在基层,科级干部业务多,平时出门相对也多一些,但拿的车补却少得多,他们质疑:为什么处级干部车补是科级干部的10倍?是按什么标准测算的?
专家表示,从上述车改案例中不难看出,实行货币化补贴的车改,必须制定科学的标准,充分考虑当地百姓的收入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否则会引发较大争议,也很难取得成功。
湖北省老河口市十几年前开始探索公车改革,曾率先在仙人渡镇试点,改革范围不断扩大,逐步成熟完善,除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公检法机关仍保留134辆公车外,全市取消了200多辆公车。2003年基本完成改革难度最大的公车拍卖,曾被称为“一步到位的车改”。
然而,在市纪委一些负责人的职务相继发生调整后,曾被看好的车改逐步变味。两三年过后,又是满街公车,车改以“回潮”告终。
老河口市纪委一位曾参与推动车改的干部说,对于车改,往往是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的抵触情绪大,其他班子成员拥护的较多。职务消费货币化对部门主要负责人的权力形成了最直接的冲击,一些人怕失去了职务消费的审批权,管不住班子成员,因此往往以种种借口敷衍。
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一位专家表示,分析老河口这一案例可以发现,对于车改来说,更高层面的制度设计和政策统筹非常重要。否则,改革试点很可能会因人事调整等原因受挫、回潮。
网友表示,涉及到改革,最好是从上到下,自然而然,上行下效,什么事都不会有。总是想着改革,先从别人开始,这改革永远不会有结果的。
@哈哈左岸:只要是不利于人民的事情他们会立刻实施比如加税,只要是有利于他们的事情永远会一拖再拖无法实现比如公车改革、官员财产公开、养老金双轨制!
也有网友认为,公车暂不改为好,如省级单位改革钱落自己袋后下级县市请你下去实地了解处理现场工作,你说下乡坐公共交通不方便他们会马上派车来接你,只要你下去解决问题就行。这些省干部的交通费不就变私钱了吗,这是变相分公款啊!你有政策我有对策。
@大航海时代的芬芳:政府取消配公车,省政府部门可以配,以下部门只有活动金费,为何不试行民众满意度调查,自我调整犹如闭门造车效果差又容易腐败。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对北京、上海等7城市普通居民的电话调查显示:95%以上的公众赞成进行公车改革。关于用什么方式使用公务车,64.3%的公众选择了公车租用,27.5%的公众选择岗位补贴。
相关评论:
如今,已经徘徊和摸索了近20年的公车改革进程,能不能有新的突破,关键是能否激发更为强劲而持续的动力,让改革在更大层面上推进。一些地方试点的困境,已经从反面说明,“自己改自己”、局部突破的公车改革方式碰到了“天花板”,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制度力量,注入“自上而下”的改革动力,正在成为新的改革课题。
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公车改革与官员的政绩考核和升迁去留挂起钩来。从本质上讲,治不住公车实际上是治不住权力。只有在制度上让公众全程参与公车改革的决策和监督,让违法违规者付出沉重代价,使他们感到违规配备的公车是“烫手的山芋”,违规使用公车会直接影响自己的前程,才会自觉自愿地推进公车改革。
公车改革难,但必须坚决进行。改革需要耐力,需要持久。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改革,也没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能成功的改革。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推进,防止“回潮”、打消阻力,让规范化使用公车成为习惯,这项改革才能说得上成功。
来源:周旭
作者:周旭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