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孙道进:环保舆情是民众环境意识自觉的写照

来源:孙道进 作者:孙道进 编辑:redcloud 2013-05-27 18:42:00
时刻新闻
—分享—

  【访谈背景】近段时间,经新浪实名认证的“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人民政府官方微博”编发一条微博,低调的微博一天内不过121人转发,23人评论,但微博里藏着猛料:副省长卢子跃表示治河两年后,将和环保局长一起在龙港下河游泳——这是浙江迄今为止表态“下河游泳”的最高级别官员。

  事实上,早在2月份,网友“金增敏”的几条微博被大量转发,引发热议。微博内容为:“这就是浙江省瑞安市仙降街道橡胶鞋厂基地(全国最大数量)的工业污染,非常严重,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求关注”、“环保局长要敢在河里游泳20分钟我拿出20万元。”

 

  【专家简介】孙道进,男,江苏如皋市人,南京大学哲学博士、环境科学博士后;西南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闽江学者”华侨大学特聘教授。兼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中国环境伦理学副秘书长、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等。

 

  红网舆情中心: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思考,您认为河流污染最主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孙道进:我国的河流污染,与其他环境问题一样,都是以往单向度、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长期积累的结果,但还有其他更为复杂的社会原因,如GDP至上的经济发展观、唯经济马首是瞻的政绩观、异化或符号化的“虚假消费观”,以及生态正义缺失、环境公平式微、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等等。从环境伦理学维度看,河流污染,主要缘起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认为,水,是围绕生命特别是人的利益而存在的存在物,在这方面,一个最典型的概念——“水利”——就是对此最好的说明。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里,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只具有满足人的需要和发展的工具性价值或效用性价值,而不具有客观性价值或内在性价值。正是这种传统价值观的误区,导致人们为了眼前的利益和人类的一己之私无视和破坏生态规律——特别是水的自循环、自净化规律,无限制地利用、开发和挥霍水资源,致使河流污染,地下水质恶化直至癌症村的大面积出现。要克服这点,就必须引进或吸收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张,扩大“道德共同体”的边界,将包括水资源在内的环境资源作为“道德顾客”,纳入伦理学的怀抱。

 

  红网舆情中心:对于领导表态“下河游泳”,您如何评价?这是应对“环保舆情”的最佳方式吗?

  孙道进:近段时间,环保局长频频被邀“下河游泳”,表面上极具戏剧色彩,背后隐藏的是民众对生存环境的深深忧虑和对职能部门不作为的强烈不满。领导表态“下河游泳”,显示了政府对民众“美丽家园”祈望的积极应对,彰显了负责任的政府和负责任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此外,领导表态“下河游泳”也是主体性应对“环保舆情”的能动方式,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拿出具体的环保措施,实施积极的绿色行动,最终用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事实说话。惟其如此方能取信于民。我想这也是卢副省长此番表态的旨趣所在。

 

  红网舆情中心:要避免人类和生存环境系统之间的矛盾升级,目前的关键问题在哪?

  孙道进: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第一,不能因噎废食以“环境”遮蔽“发展”。美丽中国固然重要,但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第二,在“发展”与“环境”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在“发展”中促“环境”,在“环境”中谋“发展”。同时要大力发展绿色科技,倡导绿色消费,健全环境保护法律规范,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发展范式的生态学转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第三,辨证看待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市场经济“徘徊不敢走进门”,或“放一把火烧光”,这种鲁迅先生笔下要么“孱头”,要么“混蛋”的做法都走向了形而上学的两个极端。市场经济与环境保护并非“鱼与熊掌”的二律背反,幻想为了环境而取缔市场经济,甚至回到“小国寡民”状态的环境浪漫主义是不可取的。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实行“包容式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全可以将环境元素纳入自己的框架之下。

 

  红网舆情中心:“环保舆情”与其他社会舆情,比如“司法舆情”等,有什么区别?

  孙道进:司法舆情是民众诉求司法公平、彰显社会正义的民意表达,是促进司法人员廉洁自律、防止司法腐败的新兴力量,应予高度重视,积极引导。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社会仇富、仇官、仇不公的普遍心态,以及政府公信力的下降,部分媒体、网络包括微博等为了制造新闻“卖点”,罔顾事实,甚至渲染、放大不和谐因素,司法舆情也一定程度上妨碍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有异化为“舆论审判”或“道德绑架”的倾向。

  与司法舆情等其他社会舆情性质相同或相似,环保舆情是我国民众环境意识自觉的舆论写照,是对近年来我国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环保措施苍白乏力的深层焦虑,也是对单向度经济增长方式或短期经济行为的文字抗争。环保舆情背后的动机或诉求值得肯定和重视,但其表达方式往往以“理性的激情”代替“激情的理性”,值得商榷和警惕。由于环保舆情的生成主体往往多为环境利益的直接相关者,如不予以及时的沟通和有效的协调,则大有演变为群体性事件的危险。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信息化、网路化的加快,环保舆情与其他社会舆情正呈现出趋同化或一体化的趋势。

 

  红网舆情中心:事实上,环保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舆情焦点之一。尤其是矿业和造纸业是污染舆情的重灾区,对此您认为政府应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孙道进:环境问题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成因也非常复杂,故任何毕其功于一役的企图都不免带有乌托邦的成分。在此,我只能从环境舆情入手予以回答:

  第一,要对环境舆情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把环境舆情当作环境保护的积极力量而不是否定力量,更不应该无视甚至敌视环境舆情。

  第二,及时收集、分析和掌握环境舆情,变被动为主动,构建以环保行政部门为主的舆情应对机制,积极回应民众的环保关切。

  第三,针对环保舆情所反映出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针对技术性失误所致的环境污染,运用现代环境技术;实施“技术性补救”;针对法律缺位所致的环境污染,依法严查严惩,实施“法律性补救”;针对GDP至上所致的环境污染,将生态资源打入“生产成本”,实行“经济学补救”;针对“合理发展”所致的“不合理环境污染”,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实行“制度性补救”;针对单纯以经济增长考核任用干部所致的环境污染,健全科学的干部考评体系,实行“政治性补救”;等等。

来源:孙道进

作者:孙道进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