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舆评丨“店招改色”风波:三河何以“踏进同一条河”

来源:红网 作者:张瑜 编辑:周怡琳 2025-04-14 21:06:36
时刻新闻
—分享—

米雪.png

蜜雪冰城招牌变了颜色。

文丨张瑜

“‘拍脑袋决策’当戒。”今日,《新华日报》刊发评论如是说。至此,延宕了一周的河北廊坊三河市“店招改色”风波,仍在舆论场上持续发酵,未见平息迹象。

据媒体4月7日报道,河北廊坊三河市城管部门要求辖区内店铺招牌不得使用“红黑蓝”色,有关部门回应称系按照市政府城市规划要求,是在有关文件还没出台情况下的“先行一步”。禁令之下,商家遭殃。全国知名连锁饮品“蜜雪冰城”也不得不变了颜色,标志性的红底白字招牌改成了绿底白字。甚至于,医院的红十字都换成了绿色。连日来,当地始终未予正式回应。直至4月11日,河北廊坊纪检委相关工作人员称“已前往三河展开调查”,事件处置“进度条”才得以刷新。

在回应和回避之间,三河选择了后者。诚如相关批评所指出的,奉行“鸵鸟思维”,无助于化解质疑,无助于修复形象,更无助于汲取教训。若是连面对问题的勇气都没有,何谈纠错?又如何服众?这必将进一步损害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重大舆情危机当前,三河的沉默显然非“正确姿势”。尽管我们无从得知其中原因所在,但可以确认的是,对商户招牌进行统一,既不科学也无法律依据,是不该犯的“初级错误”,更是不该重蹈“它地”覆辙式的错误——近年来,类似的举动在多地都有上演,无一例外都在争议中偃旗息鼓。在这一并不复杂的问题上“跌倒”,特别是,前车之鉴颇多却依旧继续“踩坑”,很可能让当地陷入重大压力场景,以至于在应对上进退失策。

那么,三河何以“踏进同一条河”?内部纠偏机制的失灵需要被看见。一般而言,公共政策决策过程中,职能部门内部首先要进行重重把关。关涉行政行为的,更须通过法制部门的审核。店铺招牌不得使用“红黑蓝”色,这一明显很难通过法律和科学审视的“禁令”,本不该如此“畅行无阻”。吊诡的现实则意味着,决策链条上的相关人员,或无人提出不同意见,或提出了也未被传递或听取。

外部纠偏机制大概率也未获得充分重视。关涉公共利益的政策决策,往往少不了公开征求意见环节。若能切实地开门纳谏、汇聚民智,“拍脑袋决策”也就很难有生存空间。这实际上也是政策决策科学化的“第二道保险”。遗憾的是,在目前媒体所勾勒的形象中,商户以及大众是被通知的角色,未能参与到这一重要环节中来。“问题政令”也就失去了第二次被纠偏的机会。

权力与责任的不对等,则是亟待关注的深层病灶。内外纠偏机制的失灵,多非“不能”问题,而是“不为”问题,这背后的“环境”“土壤”恐在于,即便政策决策“跑偏”,相关责任人所付出的代价也难言“伤筋动骨”。事实上,一些荒唐政令引发风波后,最终为其“埋单”的往往是政府形象,决策链条上的责任人则常处于“隐身”状态。审视既往店招统一事件,也不难发现类似现象的存在。应看到,“权大于责”的生态下,上级权力易滋生任性与冲动,乃至大搞“一言堂”,排斥不同的意见与声音;下级同样会放松把关主动性,而且,为避免与领导意志发生抵牾,即便发现上级决策存在问题,仍选择视而不见乃至刻意迎合。在此过程中,公众的意见也很难真正获得吸纳,公开征求意见程序或虚置或沦为过场。

一分权力,理当对应一分责任。“谁决策谁负责”须落到实处;并且,权力越大、责任越大。问责机制须长出牙齿,倒逼每一个用权者负起责任,让每一项纠偏机制都能发挥作用。否则,“一错再错”的政策决策怪象,很可能“按下葫芦起来瓢”。

三河市“店招改色”风波,实际上炒的是一碗“冷饭”,但问题重演同样揭示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某些“病根”仍然未被有力祛除。权责失衡导致纠偏机制失灵,则恐怕是亟待“下刀”的一个重要方向。这是提升政策决策能力与水平、维护公共利益和政府公信的必要选择。从舆情处置角度看,也是“功夫在事前”的体现。要看到,事后“灭火”不如事前“防火”。更何况,很多问题的“火苗”,完全可以“灭早”“灭小”。

来源:红网

作者:张瑜

编辑:周怡琳

本文链接:https://yuqing.rednet.cn/content/646948/58/1486937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