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截图。
文 | 张瑜
一段“云南3岁女童头上插刀淡定就医”的视频,近日持续引发公众关注。视频中,小女孩头部插着一把水果刀,却神情淡定地走进医院,令人揪心。
刀是怎么插入孩子脑袋的,是意外还是人为伤害?女童母亲是否存在失职乃至违法行为?一连串的疑问,在舆论场上发酵。
无论从社会关注度来说,还是就事件性质而言,此时,一份来自警方的官方回应不可或缺。但令人稍感遗憾的是,涉事地警方尽管已作发声,但距离社会的期待恐怕仍有距离。
复盘可见,从始至终,警方实际上并未独立发布官方通报,而是接受媒体采访进行回应。由此留给大众的观感,难言积极主动。
而且,从媒体报道来看,警方前后作出了两次回应。但第一次,给出的信息仅一句话——“经公安机关介入调查,认定系意外事件,排除案件”,可谓“简约”到了极致。
第二次,虽然交代了女童头上插刀的原因与过程——“……居民胡某在家中更换床单,拉抖床单时不慎将床边摆放的水果刀甩飞,砸到正在玩耍的女儿刘某头部”,但也止步于此,并未透露更多信息。总体上,警方的回应,像是在“挤牙膏”。
如此这般“惜字如金”,衍生的问题之一,是“证据供给”的缺失。刀插入女童脑袋系其母抖床单所致,警方是如何认定的?是凭借涉事人员的主观口述,还是依据客观监控资料?还是说,有中立可信的目击者证言,抑或其他?
问题之二,是“矛盾争议”的放任。据早前媒体报道,医院工作人员称,女童母亲曾解释,“刀放在枕头底下辟邪”“孩子闹腾时拿刀吓唬”,结果导致了意外误伤。作为非直接利益相关者,医院工作人员并无编瞎话的动机。现在,警方抛出“抖床单致误伤”的结论,那么,女童母亲当时撒谎了吗?前后两种说法的矛盾,究竟该作何解释?
信息披露不完整、不深入,应给出证据时不给证据,需解释矛盾时却毫不提及,最终的结果是官方抛出的结论缺乏说服力,进而有损相关部门的公信与权威。
诚然,对于一位“母亲”,在伤害孩子的问题上,任何不实指控都可能带来巨大伤害。但职能部门在回应上,应说的不说、该提的不提,也就难以澄清事实,可能让女童母亲承受更多她本不该面对的质疑。
在注重方式方法的同时,“查清”且“说透”,充分回应大众关切,彻底平息舆论,才是对这位母亲真正的尊重与保护,不是吗?
来源:红网
作者:张瑜
编辑:周怡琳
本文为红网舆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uqing.rednet.cn/content/646942/53/15211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