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民心态新变化,对舆情工作有何启示?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作者:杨卫娜 戴纳 编辑:白杨波 2021-08-26 10:39:44
时刻新闻
—分享—

新时期国民心态四大特征

国民心态,是一种信号,也是一种能量。社会心态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现实和社会结构的反映,随着社会状况、舆论环境、网民群体、技术变革等多重综合因素的变化而动态变化。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敏锐察觉国民心态的新变化,不仅对于把脉社会热点走势、判断公众情绪非常重要,也是化解潜在社会矛盾、维护安定社会环境、涵养健康国民心态、促进构建中国与世界良性对话机制的重要前提。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毓强指出,国民心态的总体性变化有赖于一个较为长期的偏向性比较结果,并最终受作用于国家与民族的全球交往实践。整体来看,新时期我国国民心态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

首先,与世界平视的意识显著增强。据《人民日报》3月7日的报道,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这番话深刻反映了国民心态的巨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何国平指出,当前中国能够实现在行动和立场上与世界平视或平视这个世界乃基于当代国人的健康国民心态的养成。国人具有平视外部世界的心态在于,一方面,中国人具有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多、更便捷地了解外部世界的传播渠道和消息源;另一方面,中国人、中资机构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多地走出国门,直观感受外部世界的变化与发展。上述两种方式极大丰富并提高了中国人的能见度,拓展了国人的行动半径,增强了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这些间接或直接的感受与体验,涵养和形塑着中国人的国民心态。

其次,年轻网民的国际观与新表达影响力不断“出圈”。近年来,我国青年网民群体不断扩大,涉外事件的声量也不断壮大。同时,亚文化元素在涉外和国际议题中逐渐增多,成为年轻一代参与涉外、国际、政治话题讨论的标志。青年群体另类解构严肃涉外议题的手段,也逐步影响扩散至更多群体。各种形式,静如表情包、动如鬼畜视频、短如条漫、长如同人文,各种内容在互联网环境下广为传播,不仅是志同道合者的共同谈资,而且可以演化为真实力量,影响到企业利益和国际关系。

如哔哩哔哩网站便存在大量关于部分西方国家政要的鬼畜视频、段子梗,在各种转赞评弹幕数量都很高的视频中发酵传播,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用户对于西方典型政治人物的调侃心态,以及对其所代表的西方政治和国际形势的另类解构。

再次,维护国家利益和网络安全的意识增强。一方面,民众对涉及辱华、分裂中国、歧视国人的企业和组织的情绪较为激进。在维护国家利益和爱国热潮下,民众对于外企不尊重中国或中国人的行为表达强烈不满。社交媒体时代,民众的情绪更易积聚,并迅速演化为集体声讨和抵制行为。例如,3月,H&M等国际品牌抵制新疆棉花的消息引起舆论场轰动,受到中国网民的强烈谴责,H&M线下商店遭到中国消费者强烈抵制,利润暴跌。

另一方面,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社会对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的观念渐入人心。不久前,滴滴赴美上市引发数据安全担忧。“滴滴出行”“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4款APP在4天内先后被启动网络安全审查。7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跨境监管合作,完善数据安全、跨境数据流动、涉密信息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这一举措受到舆论的广泛支持,不少网民认为,维护国家利益、保障信息安全应成为共识。

此外,疫情影响下,网民的国际共情感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提升。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2021年3月发布的《中国网络社会心态报告(2020)》指出,全球疫情大流行期间,疫情取代政治、经济冲突,成为影响网民关注其他国家的核心因素,同时,疫情防控推进了中国网民的共情感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

在2019年的常态化语境中,其他国家如发生突发事件,网民的语义会呈现“围观”“看热闹”的心态。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中国网民开始更多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发进行思考与表达,表现为对受新冠疫情、自然灾害伤害各国的共情与鼓励,嘲讽和唱衰等消极语义表达较疫情前有所减少。

国民心态变化对舆情工作的四大启示

一是重视青年网民群体,凝聚新兴群体力量。《中国教育报》指出,青年学生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的思想和行为更易受到冲击,表现为:在心理上,容易产生恐慌、焦虑、压抑等情绪,甚至导致心理应激障碍和抑郁症;在思想上,原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重大公共事件影响下的思维和情况产生冲突,批判性和冲突性思维骤生,往往被网络民族主义、民粹主义裹挟;在行为上,受客观环境和内心波动影响,有些大学生出现冷漠、围观、厌世、造谣、传谣等非理性行为,甚至还出现个别极端行为。以更为创新的形式、手段做好青年群体的思想引领工作在当下尤为重要。

不久前,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成为网红热播剧,在豆瓣评分高达9.3,网民纷纷用诸如“《觉醒年代》yyds(永远的神)”“《觉醒年代》太好哭了”等网络话语发表感想,更有人通过制作表情包、原创漫画等形式表达对其喜爱之情。优酷平台站内数据显示,在《觉醒年代》发布弹幕的人群中,90后、95后占比是全站基准值的1.6倍,不少年轻人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喜爱,电视剧成为一场生动的思政课。

二是提升涉外舆情处置能力,尤其是涉外籍、外企、境外NGO等群体或组织的管理,提升政府公信力。随着平视意识的增强,在涉及外国人群体、企业等方面要做好舆论引导的精细化工作,警惕在社交平台上形成群体的对立情绪。涉外舆情工作处置稍有不当,极易引发次生舆情,加大舆情处置难度,影响涉事单位形象与公信力。

例如,一些舆情事件被关联“超国民待遇”等标签,极易点燃网民情绪;再如,涉外人士管理中,稍有不妥则会形成群体间的对立;还有一些外宣因为缺乏跨文化思维而陷入“自说自话”的窘境;此外,一些自媒体账号无底线炒作海外不实信息等博取流量,甚至还有境外势力趁机介入,应当引起警惕。

三是需要重视自媒体影响力,加强对自媒体的管理与引导。近年来,不少自媒体账号影响力扩大,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不少境外信息的“倒灌”也源于自媒体的内容。一方面,要规范自媒体的发展,警惕自媒体以炒作、夸大性的内容博取眼球,带节奏、误导民众认知;另一方面,随着科普性自媒体愈发受欢迎,也需防止境外势力对国民知识体系的渗透。

例如,6月18日晚,B站UP主“赛雷话金”发布的一则视频中提及自媒体回形针团队两位前编辑,其中,前任编辑“聂统宇”现就职于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而另一位“季文仪”则多次在海外社交平台发表反华言论。随后,“回形针”发布致歉声明,称涉事的两位员工均已离职,未来将邀请主流媒体资深专家担任内容主编一职,负责把关内容导向,在对全体员工进行媒体专业培训之前暂时停更。据观察者网7月14日报道,在B站、微博、知乎等平台搜索“回形针PAPERCLIP”,均显示没有相关用户。

四是警惕极端民族主义,防止网络高涨的情绪演化为线下非理性行为。在当下不少热点涉外事件中,不同情绪阵营的争锋、情绪宣泄式的咒骂、各类版本谣言的出现等,均属于负面情绪推动下非理性心态蔓延的表现。官方应及时做好舆情疏导,防止网民情绪高涨转变为线下极端行为。

(来源:《网络舆情》2021年第41期)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作者:杨卫娜 戴纳

编辑:白杨波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