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股价涨跌让人颤,舆情汹涌令人惊!

来源:梅文慧 作者:梅文慧 编辑:redcloud 2019-11-01 15:41:33
时刻新闻
—分享—


  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集体学习,强调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区块链”随即成为风口,我国众多上市公司忙不迭地赶蹭热点,试图成为风口上的“飞猪”,引来广大投资者的广泛质疑与交易所的关注。面对舆情,美盈森、京蓝科技、德联集团、科创信息、富邦股份、等诸多公司纷纷发布公告,或说明公司区块链相关业务的真实业绩情况,或声明区块链应用项目尚未成熟。

  这个人人都是麦克风的网络时代,舆论环境更加复杂,企业面临更多挑战。上市公司的舆情更是从来都没有消停过,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造成危机,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上市公司舆情管理是一个恒新的课题,如何做好舆情引导、应对与处置工作,回应公众与各利益相关方诉求,考验着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智慧。

  8月1日,一则上市公司舆情引爆资本市场。“你是什么角色?你有什么资格来质问我?这个是我们自己的资金,我当然有权利做任何经营决策,你管我那么多?”

  因公司欧洲研发中心受质疑,大族激光董事长高云峰接受央视采访时,爆出上述“雷语”。一时,股民哗然,众多国家级媒体跟进,对高云峰提出强烈质疑,深交所也第一时间督促大族激光发布致歉公告。

  第二天,白马股大族激光下跌8.81%,8月6日股价下探至23.61元,创近两年新低。


  

  大族激光股价走势

  

  大族激光舆情走势

  

  渝农商行股价走势


  “最惨新股”渝农商行上市首日开板,次日跌停;由此可见,某城商行不仅跌破发行价,还已跌破净资产!想保净无成效,欲增发无批复,股东多用脚投票。可见,相当部分的上市公司面临极大危机。


  我国上市公司舆情现状

  上市公司自带流量,其舆情时刻牵动万千股民的心。“高云峰怼央视记者”事件是我国上市公司舆情应对失当典型案例。当前,我国已有4000多家上市公司。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原因,我国上市公司在舆情管理方面问题繁多,无法有效维护声誉、提振股价、稳定市场预期。


  我国上市公司舆情有如下几个特点:

  1、舆情类别众多,与股价或声誉高度关联

  上市公司舆情涉及内部管理、经营业绩、外部监管、董监高/实控人、企业声誉等多个维度。

  (1)涉内部管理舆情:去年10月16日,自媒体发文质疑“康美药业”财务造假,当天至19日连续四天暴跌,市值蒸发332亿元。

  (2)涉业绩舆情:2019年新年第一周,“常铝股份”公告称,因计提商誉减值准备,2018年将巨亏3.80亿元-4.50亿元,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对高溢价收购后业绩迅速变脸进行追责的呼声再次响起;7月30日,“涪陵榨菜”发布半年报显示业绩增幅创上市9年来最低后,第二天开盘即一字跌停。

  (3)涉外部监管舆情:7月30日政治局会议指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翌日,地产板块整体下跌;“视觉中国”因黑洞版权被采取监管措施消息传出后,股价连续三个跌停。

  (4)涉董监高/实控人舆情:上市公司实控人或董监高可谓高危职业,据媒体统计,A股董事长的犯罪率是全国犯罪率的3.2倍。今年,包括“暴风集团”冯鑫在内的十位A股上市公司董事长被刑拘。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公司实控人或董事长一旦被刑拘,将对公司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如“永清环保”实控人、前董事长刘正军被抓消息公布后,股价一泻千里;刘强东桃色案曝光后,京东声誉受损严重。

  (5)涉企业声誉舆情:科创板开板前夕,网上指责科创板1号上市公司“华兴源创”主营业务造假,虽然“华兴源创”立即发布辟谣声明,然而网友并不买账,引起外界高度关注。

  2、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作用力度大

  上市公司信息高度敏感,相关舆情一经发生,会立即通过专业财经媒体、上市公司公告、指定信息披露网站等正规渠道或股吧、微博、论坛、自媒体、朋友圈等非正规渠道迅速流传,传播速度甚至可达分钟级。

  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数据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A股投资者数量超过1.55亿。可见上市公司舆情受众基数庞大,覆盖范围广泛。不仅境内投资者高度关注相关舆情,境外媒体也积极搜集信息,作为观察上市公司甚至境内经济情况的一种指标;此外,在境外上市的中概股,可能成为专业做空机构的狙击目标,也是被紧密关注的。因此,上市公司负面舆情一经出现,轻则声誉受损,重则股价崩盘。今年7月,做空机构艾默生质疑港股“南方能源”篡改公司财务状态,公告公布后,股价15分钟内下跌超90%。

  3、跳连效应时有发生,容易诱发非理性行为

  上市公司舆情容易与市场预期产生交互,引发复杂的效应,尤其以“跳连”效应最为典型,其诱发的非理性行为让人目瞪口呆:如文章出轨,伊利股份下跌;奥巴马当选,澳柯玛涨停;李天一出事,天一股份跌停;上海推行垃圾分类,一拖股份连续上涨,逼得一拖股份不得不出来“辟谣”:我是做拖拉机的,不是拖垃圾的公司……因此,上市公司也应当注意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处理不慎,容易诱发次生舆情。

  常规舆情应对手段难以有效处置

  上市公司负面舆情是多个维度相互交织、相互影响,错综复杂的,如高溢价收购后业绩变脸,往往涉及经营业绩、内部管理、法律诉讼、外部监管等多个维度。

  上市公司上要面对监管部门的严厉监管,中有媒体、中介机构的专业审计及调查,下有机构投资者、上下游客户、股民的时刻关注,各方情绪相互激发、震荡、放大之后,单一、常规的舆情应对手段已经不足有效应对,需要组合、创新各种舆情应对方式,如“财富证券”借壳“华菱钢铁”失败一事,涉及证监会、地方政府、上市公司、地方国有企业、中介机构、媒体、自媒体、股民等多个组织或群体,舆情复杂,处置难度较大。


    文/梅文慧

来源:梅文慧

作者:梅文慧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