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读懂舆情背后的教育诉求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中国教育报 编辑:redcloud 2018-11-27 10:02:58
时刻新闻
—分享—


  针对网曝河南某学院雾霾天要求学生跑操一事,该校宣传部工作人员回应称,要求学生跑操属实,但雾霾天要求跑操不属实。据该工作人员介绍,让学生使用的跑操软件上一直都有提示,如因天气、请假、身体不适等原因不能跑步的,可以利用每周六周日或者节假日早上进行。

  跑操软件上是否有健康提示,不难求证。要求学生跑操,加强体育锻炼,显示出学校的一片良苦用心。可惜的是,却因为信息沟通不畅通,造成了误解。虽然澄清了事实,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形象造成了影响。新媒体时代,网民的注意力是分散的、难以持久的。网民很难持续关注一件事情,新事件的出现会马上分散他们对旧事件的关注。很多网友可能只注意到了之前“雾霾天跑操”的传言,却不一定会再关注后续校方的回应。

  从舆论影响的角度上来讲,学校澄清事实所能弥补的远不如之前的传言所带来的伤害大。面对这样的舆论环境和传播生态,首先是要求学校出台各种政策,发布各种通知、公告时谨言慎行,充分认识到复杂舆论环境可能带来的传播风险,要与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做好沟通,让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公众充分了解学校的意图和工作要求,避免因为误解而造成矛盾和冲突。

  教育话题与千家万户相关联,动辄便成为舆论焦点,影响社会对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界的观感。从舆情应对的层面来讲,面对各种传言、谣言,及时、全面地回应公众的关切是最大程度降低不良影响的不二法门。比如,近日,网传几名蒙脸人在广西钦州板城中学被看押。有网友称,这是8名学生犯下强奸杀人案。事情真相到底如何?原来,这是当地公安局在校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有图未必有真相,及时调查回应,能够消除公众的疑虑,降低谣言的不良影响。当然,对于各种谣言,不仅要求相关方面及时公布真相,也要对恶意传播谣言的行为进行打击。

  根据谣言传播的规律,谣言的传播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以及环境的不确定性呈正相关。具体到学校层面出现的各类传言、谣言,及时做好沟通工作是消除不安的重要手段,但更为关键的还在于真正读懂,并回应好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关心的核心教育诉求。

  比如,日前,河北沧州某职业学院有学生反映,学校从上周开始陆续要求大二部分专业学生搬往石家庄的“新校区”,而据此前曾在该地实习的学生称,“新校区”的教室和宿舍都是厂房改造,旁边就是污水处理厂,味道难闻,环境恶劣。校方否认了“新校区”的说法,“应该是某些班里的辅导员错误传达”。搬到“新校区”或许的确是误传,但学生实习基地的环境恶劣不堪,却有可能是真相。学生真正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搬不搬到新校区只是问题的表层,学习生活的环境是否安全才是核心。对于“误传”背后学生的核心诉求是什么,学校要理解清楚,而不能顾左右而言他。

  各种传言的背后,是关切,也是不安,更是焦虑,应对各种传言乃至谣言,无法靠堵住悠悠之口,具体的舆论应对的策略也不过是“术”。真正的“道”是学校在各项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回应好、满足好学生的各类正当诉求,维护好学生的各类权益。当一所学校做到了这一点,学生的切身利益得到了充分尊重和关切,也就相当于给学校打上了防范谣言侵害的防疫针。各种不实的传言或者谣言也就没有生存的土壤,就会远离学校。即便出现了谣言,学生和公众心里有杆秤,就不会轻信。反之,各种传言就可能满天飞,不仅损害学校的公共形象,也会降低人们对教育的信任感。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中国教育报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