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习类App乱象:需制定标准明确边界

来源:王雨思 作者:王雨思 编辑:redcloud 2018-10-25 10:01:10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有家长向媒体反映,称自己孩子使用的在线学习平台App内含大量游戏,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作业小互”中,还充斥着大量不适合未成年人的低俗内容以及挖苦老师的不良内容,引发网络热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统计显示,截至10月18日,已有相关网络新闻2687篇,报刊新闻90篇,微信公众号文章1291篇,App文章1961篇。

  舆情概述

  家长投诉:软件内藏多款游戏 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低俗

  10月14日,成都武侯区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家长何女士向《成都商报》记者反映,儿子使用的学习软件“互动作业”中的“爱微游”板块有“征服喵星”“大圣轮回”等多款游戏,经粗略统计,多达近百款。同时,在“互动作业”官方微信公众号“作业小互”中,充斥着一些低俗及挖苦老师的不良内容,含有少儿不宜的字眼的“标题党”文章被多次推送。此外,“作业小互”推文中,《网恋吗?一些注意事项了解一下》《教你怎么写作业骗过老师》等文章带有不良导向。

  10月16日,微信公众号“作业小互”的历史消息已被限制访问;而在当日更新的新版本App中,“爱微游”游戏中心也已从“互动作业”中移除。

  调查:两次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学校:不确定学生是否下载该软件

  《成都商报》记者15、16两日多次拨打“互动作业”官网电话,均无人接听。随后记者调查发现,“互动作业”经营方为北京千阳远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简称千阳远望)。在2015年12月和2018年7月,千阳远望分别因为“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和“未依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的期限公示年度报告”,被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海淀分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并且,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千阳远望的经营范围中并没有网络游戏一项,而这意味着,从公开资料来看,公司并未取得运营网络游戏的相关资质。

  “互动作业”平台方面公布的列表数据显示,包括泡桐树小学、龙江路小学分校等在内的数十所成都学校的上万名学生都是其注册用户。记者联系到了列表中的多所学校,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成都实验中学、新都西街小学在内的多所学校表示,学校从未要求学生下载这款学习软件。

  此外,在“互动作业”显示已注册平台的成都学校列表中,部分诸如锦江区塔子山中学、成都市锦江中学等学校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这也引来部分用户质疑其数据造假。

  扫黄打非办:查实将严处

  10月16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针对此事发布微博称,“事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该情况已引起政府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今天部署协调有关部门正在进行核查。一经查实,将依法严格处置。法律的责任,我们追究;道德、社会责任,企业自重!”

  媒体观点

  《工人日报》:学习作业类App,得去去“污”了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学习作业类App因其能实现及时互动反馈、提高学习作业效率等特点,深受师生欢迎。然而诸如内置游戏、存在过度娱乐和不良内容等现象,让这一学习利器变味,甚至成为“藏污纳垢”之所,需要严厉整顿。某市场机构对400家在线教育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70%的在线教育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有10%能够实现持平,能够盈利的仅占5%,有15%的企业濒临倒闭,烧钱之路愈发艰难。其中,优质资源缺乏、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竞争恶化等问题日益凸显,一些开发商为了获取点击量,不惜在学习作业类App里夹杂游戏和吸引眼球的“垃圾内容”。监管部门不能坐视不理。

  《钱江晚报》:学习类App,应回归初心

  学习类App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入是为了提高效率,让教学活动数据化可视化,丰富表现形式,这个宗旨一定不能丢。App是给学生用的,里面的内容都应该跟学习有关,不应该随意添加别的功能,App里暗藏游戏的入口、其微信公众号含有不良内容,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还有一些教学App附加了社交的功能,这就更多此一举了,用处不大不说,还动机不纯,你到底是想给学生一个天地呢,还是想提高自己的点击率?

  红网:学习类App乱象是商家缺乏社会道德的表现

  一个民族的未来,如果缺乏优秀文化环境的滋养,这是多么危险?不良内容借着教育、启蒙之名在学习类App市场上弥漫开来,手机App变得令人生畏。不少App中还或多或少地设置了游戏栏目,这些“小游戏”点开即玩,还能购买各种游戏礼包,在社区的游戏圈互动交流,运营商赚钱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学习类App区别于其他游戏类或社交类App,其之所以在教师与学生中占据一定市场,其内容必须是有选择性的,并非一切题材都能涉及。

  不要让低俗的学习类App污染了孩子天真的心灵世界,对运营商而言,学习类App之所以“成人化”与“钻到钱眼里”有直接的关系,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而很少考虑社会道德责任和政治文化责任,甚至制造“浅学习”“伪学习”。

  网民观点摘编

  @阿囧喜闻乐见:用了一下这个App,学生如果想做里面的学习题,必须先玩游戏,玩游戏必须充钱,如果不充钱只能做4道题,想要做新题,必须继续充钱,用它来进行课外学习意义何在?

  @猫卜姐姐:给未成年学习用的App居然还有那么多低俗的内容,没有正规渠道和手段去引导,这些App就会把孩子无形带偏,必须严查。

  @九爷主要负责帅:希望开发学习类App的商家不要为了赚钱丧失了底线。

  @小丑和蝙蝠:即便没有游戏和不良内容,用App写作业是否真对学习有帮助也是个疑问。

  舆情观察

  在互联网已深入人们生活的背景下,教育和网络的结合已不可避免,某些学习类App应运而生也属于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诚然,一些学习类App对于学生课下的学习辅导起到积极作用,但部分App打着学习和作业的旗号,吸引大量用户后,在其中夹带各种私货,明知娱乐、游戏、成人化等内容不适宜学生,却大胆将这些“污垢”塞进去,诱导学生点击、消费,实则是商业利益驱使,违规打“擦边球”牟利。这种做法,突破了商业道德底线,严重损害了社会利益。

  学习类App平台是一把双刃剑,这一事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无论平台还是相关职能部门都不应再泰然处之。

  首先,有关部门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惟有严格且真正落实法律法规,才能约束肆意的学习App乱象。遗憾的是,目前法律对在线教育产品、在线学习App的约束还有待加强。因此,应尽快出台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监管的责任主体,给随意发展的在线学习产业划好路线,戴上紧箍,净化学生网络学习的环境。

  其次,监管部门需制定行业标准,明确学习作业类App的内容边界。作为一个较新的事物,学习类App还很不成熟,还存在各种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优胜劣汰的甄别机制。什么样的App可以用,什么样的不能用,由谁来决定、审核、把关,都需要建立一定的规范。教育学习类App和其他App产品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质量的要求理应相对较高,应该想办法让精品的App脱颖而出,而不是鱼龙混杂,良莠不分。

  最后,教育主管部门、开发者、学校、老师、家长应共同参与监督和管理。学校在要求学生使用这种App时需多一份思考和衡量,应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评估,并在使用过程中加强监督管理;开发者在设计时,应多一份社会责任,以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习能力为目的,不应“剑走偏锋”;家长要熟悉学习App的各项功能,对孩子进行合理引导。归根到底,要充分发挥激励学习的作用,回归教育本来属性,才是学习类App的正确发展路径。

来源:王雨思

作者:王雨思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