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如何凭借受众意识轻松化解政策发布风险?

来源:孟竹 作者:孟竹 编辑:redcloud 2018-03-14 09:33:05
时刻新闻
—分享—

  在传播学中,传播并非一个简单的由传播者到受众的单向过程,受众也不仅是传播者所提供事实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受众对传播内容与方式的取舍,对传播质量及效果的评价,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传播者的传播行为,并影响着传播的最终效果。

  要想使传播过程更为通畅、传播效果更为理想,传播者就必须有意识地接受来自于受众的反馈,根据反馈来修正自己的传播行为与方式,这种意识即为“受众意识”。

  并且,新媒体的发展“赋权”于社会公众,在政策发布和传播过程中,政府部门、公众和媒体均拥有一定的议程设置能力。因此,简单的政策公开、媒体报道,在许多情况下已经难以实现高质量传播。在很多时候,政策的发布工作,已成为政府部门在新媒体时代对自身能力的一次检验。

  为了提升政策信息的准确传播、有效抵达,更好地满足公众知情权,推动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政策发布时需强化“受众意识”,了解政策与相关群体的特性、提前掌握社会关切、研判评估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就具体操作而言,可从政策发布工作的不同阶段着眼,探讨“受众意识”在各个阶段的不同体现。此前,交通运输部推出网约车新规,就将“受众意识”很好地贯穿于始终,响应了民意的关切,凝聚了社会共识,赢得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政策发布前

  应对政策的风险点进行研判

  其敏感性、争议点等均可纳入研判维度;也需要对政策发布时间、适用地区范围、关涉群体特征等要素进行风险研判。另外,应在线上和线下开展相关调研工作,了解群众对拟发布政策的认知水平、认可程度、争议焦点等。根据拟发布政策关联程度和调研对象的影响力,锁定调研群体;依据受访对象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调查形式,包括座谈会、听证会、咨询会,以及网络调研、走访居民住户、街头随机访谈、电话访谈等。综合分析前述风险研判及调研情况,对照排查重点风险点,合理预判舆情风险的程度,视情况采取舆论引导、政策修订、制定应急预案等举措。

  例如,交通运输部在发布网约车新规前,就先推出了征求意见稿,一个月时间内收到了6832条意见和建议,工作组到21个不同类型的城市进行专题调研,召开50多次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座谈会、论证会和咨询会,还研究了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出租车相关法规,并据此对征求意见稿做出重要调整。网约车改革兼顾平衡各方的利益和诉求,体现出政府鼓励和包容创新的政策取向,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政策发布阶段

  详细清晰的配套解读是基本要求

  近年来,以问题为导向的解读成为常见形式之一,以问题逻辑组织解读,更具针对性,更能体现对核心问题的回应。此外,解读还需适应新媒体特征,利用特殊概念吸引舆论关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政策。

  随着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的解读传播手段也是体现“受众意识”的一方面,例如图解形式、H5页面、动漫微视频等,迎合了受众的“悦读”趋势,使抽象宏观的政策更为通俗易懂。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政策采用新闻发布会形式公开,这就要求发言人能够与受众之间形成有效互动,其语言风格要有代入感,让政策更加密切地和公众联系起来,让他们体会到这些政策与自身的切身利益相关。


  政策发布后

  注重舆情监测

  分析舆论反馈,及时回应关切,防范出现衍生的问题,其中要特别重视各级各类媒体的反应,把眼光落在与政策直接相关的群体上。

来源:孟竹

作者:孟竹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