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语文教材删减鲁迅文章事件案例分析

来源:孟洁 作者:孟洁 编辑:redcloud 2013-09-10 14:43:54
时刻新闻
—分享—

 

  一、舆情概述

  2013年度秋季开学后,有媒体爆料,今年新版的七年级(初一)语文教材中,鲁迅文章《风筝》也消失了,意味着人教版教材彻底没有了鲁迅作品。网友纷纷热议此事,有网友认为中小学生读鲁迅作品确实太难,也有人表示经典作品不应从语文课本中撤掉。

  人民教育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解释称,教材的文章替换只是根据教学难度进行的技术层面的调整,并非因其不合社会主旋律;新版初中课本中仍保留了鲁迅6篇作品,所占比例在国内作家中仍是最大的。但关于鲁迅作品是否适合初中生阅读之争仍在持续。

 

  二、舆情发展

  “鲁迅文章在教材删除”一事于8月25日开始传播,在8月28日、9月3日分别引来了多家媒体的刊登转载,而在9月4日,人教社对此事做出回应后使得舆情指数达到最高峰值。

 

 

  三、网友观点倾向性分析

 

  【鲁迅文章过于晦涩,不适合初中生学习】占13%

  新浪用户KF贱贱莟:经过了初中几年,自认为没读懂过周先生的文章。而且他当时所谓的直言不讳(在我看来有些咬文嚼字)能给初一小孩带来些什么呢?难道我们还需要小愤青么。有思想是好的,但多数有思想的人只是有思想。

  新浪用户zi威夜尽天明-重拾激情:应该要删,鲁迅文章学起来很难,给小学生加了很大的负担,我们想想,让这么小的孩子知道社会的腐败合适吗?给他们多一点纯真不好吗?所以应该要删!

 

  【可适当减少课本中的鲁迅作品,增加纯文学性的美文】占5%

  腾讯肪牡丹之歌:文学不能没有鲁迅,但须稍息。不妨增加胡适之的哲学,梁实秋和周树人的散文。我们的文化里,要有铮铮铁骨,也要有细软绵长。。

  腾讯用户大别山:胡适、林语堂、周作人这些人的文章比较适合中小学教材。

 

  【因为难理解就删除不是理由,学生应该接触深刻的文章】占26%

  腾讯认证用户王旭明:坚决不赞成删除教材中鲁迅作品数量和初中生阅读不宜过于深刻的观点。当下不少编教材的以一己之浅薄揣度鲁迅之深刻并殃及学生,恶俗!1、众学科中惟语文𣎴能减负,否则中华文化断之无疑。2、当下问题是如何编出真正的语文教材和改革教学方法。3、中国需要鲁迅,中小学生必须学会深刻。

  新浪用户Seven__哥舒:为什么删?凭什么删?要说难,比他难得多了去了啊!文言文不难啊?高数不难?什么都难啊。学术问题,本来就深奥。要都能懂,去学校干嘛?自己就都是大师了。

 

  【关键不在于鲁迅作品是否删除,而在于语文教学方法】占7%

  新浪用户Missy王东杨:学生读不懂鲁迅,容易产生误解,一误解就会有许多负面心态,指望老师指点,其实大部分语文老师没那么高文学水平。自己都不懂,交给学生的也是误导。岂不是很荒谬?与其这样不如留给有兴趣的学生读嘛,好书从来不缺乏读者。

  腾讯认证用户乔石:鲁迅的作品在教材中应保持多少比例,该不该删,这些问题可以讨论,但千万不要以“与主旋律不一致”的名义去删除,因为这样的指导思想很可怕,它无疑是在晓谕老师,不要教会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和人生,从而误导学生,让学生成为主旋律的傀儡与虚假美好的帮凶。

 

  【鲁迅作品在当今时代仍有现实意义】占13%

  新浪用户日光侵城Cristal:鲁迅的文章不仅是对那个时代描摹,也是对中国人国民性的剖解,其中毫不留情挑出的劣根,是这个时代仍有的,鲁迅的书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丑陋的自己,正视自己,反省自己,改变自己。强烈要求增加《药》《阿Q正传》!

  腾讯用户紫柳:社会需要批判的声音,我们自己也需要批判的声音。也许鲁迅文章里的事情发生在几十年前,但是鲁迅的呐喊却是现代社会最亟需的!

 

  【猜测删除鲁迅文章因其是社会异见者】占12%

  腾讯用户小花:社会不想培养易见者。

  腾讯用户江南阳光”:不稳定因素。不和谐,删,坚决的删。

 

  【鲁迅文章仍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占21%

  腾讯用户依丽莎白:鲁迅先生文章的光彩在于其尖锐的批判性,现在要大媒体上发表鲁迅式的文章,还真需要当局有足够大的雅量。鲁迅先生文章的短板是,只有批评没有出路。鲁迅先生文章略偏激,但不影响他仍然是伟大的文学家。

  腾讯用户秦强:伤感!在我们刚刚能读懂鲁迅的犀利与尖锐,他退出了时代的舞台!但他的精神却扎根在我们的心中。收拾心情,在新时代的大河中,将有更多的“鲁迅”会被洗礼出来!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人性在进步,“鲁迅”精神不应只在动荡的时代才出现。他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

  腾讯用户荷:新人类已经无法体会这样的思念这样的情怀,更不知何为经典。悲由心生。新新的一切,疏离的漠然。取而代之是孔老夫子的礼教?也未可知。

 

  【调侃】占3%

  新浪用户波仔酱:你赞同教材删除鲁迅文章吗?不赞同,受了鲁迅多年摧残,怎么可以放过后辈!

  新浪用户假扮的莫莫:你赞同教材删除鲁迅文章吗?赞同,我想说把他文章删了,考试复习就没重点了,哈哈哈哈~

  腾讯认证用户方舟子:鲁迅文章彻底退出义务教育教材,因为“鲁迅的文章与时代脱节”、“鲁迅文章所体现的思想是社会的阴暗面,与社会主旋律格调不一致”,看来入选的《论语》《礼记》《阅微草堂笔记》与时代接合得很好,与社会主旋律格调一致。《西游记》为什么选“小圣施威降大圣”这一回?教育学生不能调皮捣蛋嘛!

 

  四、媒体观点

  1.《鲁迅不可以退出语文教材》 新京报

  语文教材体现的是教育思想,文学性考量从来退居三线。因此,即便小说已经成了文学中的最大类,可选入教材的作品太多了,如法国儿童文学大师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这样不朽的杰作,如老舍的《猫城记》这样的本土名作,随便选入一二章,都是美妙的。但中小学语文教材里却是所谓“记叙文”“议论文”之类的东西占据着最大篇幅。鲁迅过去被选入教材里的作品大多不是他的杰出代表作,只是编写者用来体现某个单元的中心思想的道具而已。教材编写者把自己杜撰出来的标准理解用来压制学生的自由阅读个人感受,人为地把文章弄“深刻”了来吓唬学生。

  http://www.bjnews.com.cn/opinion/2013/09/05/281853.html

 

  2.《鲁迅文章遭删除是文学教育的回归》 红网

  给鲁迅作品赋予太多的意义及附加值其实是一种固化的思维。鲁迅的文章首先是文学作品,但因其所处时期的特殊性使得其所富有的含义远远超过了文学作品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其更体现的是一种政治教化,也正因如此才使得其作品较为艰涩难懂,这也是语文教科书改版后删减鲁迅作品的重要原因,但是仅仅因此就判断说“民族魂”教育远离了孩子的话,从某种程度上说未免是一种过度诠释。

  http://news.163.com/13/0905/00/97VIQLON00014AEE.html

 

  3.《“删除鲁迅”就是自甘肤浅》 三湘都市报

  当现实社会如此,更显得鲁迅作品留在教材中的重要性,最起码,学生们还能有“沉下心阅读”的机会。当社会越浮躁、越功利,更应细心呵护需要“沉下心阅读”的作品。如果鲁迅的作品“大撤退”,不仅是对浅阅读社会的一种逢迎,更是一种自甘肤浅、不求进步的体现。

  http://sxdsb.voc.com.cn/article/201309/201309050904091256.html

 

  4.《鲁迅作品被删教材改革真应顺应民意吗》 华龙网

  我们不能因为当下的快阅读,就抛弃一些稍微晦涩却有深刻思想的作品,因为教材改革有时也不能简单顺应学生的意思,因为中学生毕竟尚不成熟,不能成熟地看待这一问题。

  http://say.cqnews.net/html/2013-09/04/content_27719840.htm

 

  五、舆情总结

  关于鲁迅作品是否应该退出学生课本之争,在每次课本变动时都有发生。从本次争议的舆论取样调查来看,反对删除鲁迅文章的声音仍占多数。新浪微博发起了《你赞同教材删除鲁迅文章吗?》的投票,截至9月5日上午,共有2万人参加了投票,其中14.7%的人表示赞同,85.3%的人表示反对。

  本次争论的焦点之一,是鲁迅的文章过于晦涩深刻,是否适合初中学生学习?有13%的取样观点提出,“鲁迅文章学起来很难,给小学生加了很大的负担,我们想想,让这么小的孩子知道社会的腐败合适吗?给他们多一点纯真不好吗?所以应该要删!”对于此,有26%的取样用户表示明确反对。有网民称,“奥数题都在小学课本上了,怎么鲁迅的文章就太深刻不适合读了?”还有网民表示,“鲁迅的文章被删除,那在中学之后的学习过程中还有多少人会读他的文章?他的文章虽然难懂,但那是一段美好记忆,随着知识的增长,会在将来某个时间重新理解他的文章,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此外,有21%的取样用户认为鲁迅作品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13%的取样用户认为鲁迅作品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认为“鲁迅的文章不仅是对那个时代描摹,也是对中国人国民性的剖解,其中毫不留情挑出的劣根,是这个时代仍有的,鲁迅的书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丑陋的自己,正视自己,反省自己,改变自己。”有12%的取样用户猜测之所以逐步剔除鲁迅作品,因为其是“社会异见者”。另外,还有7%的取样用户认为鲁迅作品的去留不应是争议的焦点,关键应在于改善语文教学方法和水平。

  这种争议也存在于新闻媒体之间。新京报、三湘都市报等媒体反对鲁迅作品退出语文课本,认为鲁迅作品的撤退是“对浅阅读社会的一种逢迎,更是一种自甘肤浅、不求进步的体现”。而红网等媒体的评论文章则支持适当减少鲁迅作品比重,认为“给鲁迅作品赋予太多的意义及附加值其实是一种固化的思维”。

来源:孟洁

作者:孟洁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