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政要在外媒撰文主动应对公共外交

来源:周旭 作者:周旭 编辑:redcloud 2013-09-10 17:21:47
时刻新闻
—分享—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高层政要会选择在出访或重大会议之前,在国际媒体发表文章。由于话题一般都是与经贸相关,因此《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等报纸就成了中国领导人的“最爱”。

  经梳理发现,在诸多外媒撰文的领导人中,政府领导人是最为活跃的群体。近年来,李克强、温家宝、王岐山、吴仪等均曾在国外媒体撰文。而他们撰文所选择的时机,无一不是在造访国外前后。

  除了政府高层外,一些涉及对外交往的部门的部委首长亦会在外媒撰文。譬如时任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为《华尔街日报》撰文批驳贸易保护主义。

  事实上,中国领导人在选择刊文媒体上也是颇具匠心的。欧美的主流报纸是领导人的首选,这样无疑更有目标性——影响最有影响力的群体。而相比去名校演讲,报纸刊文在影响力上也更具经济性,也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从上述梳理不难发现,中国领导人于外媒撰文的案例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多。这与两个因素不无关系。其一,便是中国经济自身的发展势头与对外交往增加。这使得中国的领导人需要走在外宣的前沿,向外国展示真实的中国与中国的意图。另一方面,随着中国领导人的代际更替,领导人的意识与视野更开放,他们也会选择主动敞开交流之门。


 【专家】“报纸公关”展魅力

  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郭惠民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外媒发表文章,表明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领导人越来越重视主动向外界发表自己的观点,领导人本身更加自信,具有外交魅力。

  外交学院副院长曲星表示,近年来,中国的领导人出访、参与重大会议前,采用国外报纸传递信息的方式越来越频繁,比如在国外主流媒体上撰文,或者接受外国记者采访刊登记录。我国越来越重视积极应用公共外交。曲星指出,报纸的传播面广;具有高影响力的纸媒,比如英国的《金融时报》,读者大部分是精英阶层;此外,报纸的文字可以停留、转载,对于受众的影响力较为持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庆四副教授认为,把中国政府对于中美双方的一些重要的经济、金融关系的立场和观点发表在更加客观、公正的第三方的媒体上,避免双方媒体立场的偏见,显现出中国领导人在处理国际问题及与他国关系问题上更为娴熟的手段和思维方式。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敏谦教授说,过去我国做了有很多事情,但宣传得少,力度不够,现在中国已经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所以由国务院副总理在外国媒体上发表文章,介绍有关情况。国务院副总理这个身份,会使得文章可信度高,这也符合西方民众把媒体报道作为观察一个国家重要渠道的习惯。同时中国的主动宣传,也是表达希望,积极改善关系的一种方式。


  【相关评论】

  领导人在外媒发文的外交意义

  像李克强副总理这样在出访期间在外媒密集撰文,还很少见,这对于辅助官方外交,打造更开放的国家形象,裨益良多。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结束访欧之际,5月2日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中国对欧洲充满期待》,期待欧洲对华更加开放合作。

  在此次李克强出访行程中,所到诸国的主要媒体上,都发表了李克强的署名文章,介绍中国发展,回应外界关心。例如4月26日李克强在《俄罗斯报》撰文《世代友好的邻邦 互为机遇的伙伴》,4月30日在匈牙利《民族报》撰文《真诚的友谊 互利的合作》,而在《金融时报》的文章中,李克强明确提及希望欧洲“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

  当然,这并不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在海外媒体撰文,但在对外访问中如此密集的撰文,还极为少见。

  配合中国领导人对外访问,国内多部门都有参与方案,但是从这些年经历来看,领导人本人或高层的舆论经营,对于辅助官方外交,直面争议,解疑释惑,打造更加开放多元的国家形象,裨益良多。仅此次李克强访问欧洲之后,英国学者中已有不少人开始深入思考——是否需要部分修正欧洲以往对华关系的框架,超越高技术出口、人权等纠缠多年的敏感问题等。

  传统上说,领导人的对外访问,多在于精英对话,与不同国家首脑达成共识或缩小分歧。但这些年来,国际舆论中的对华态度,一方面越来越多地影响各国对华政策,另一方面也的确留出了许多需要我们解答的问题。如果问题累积越多,国际舆论对华态度就越复杂,如何回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坚持更开放自信的改革政策,也需要平时更加迅捷的舆论对话。因此,舆论在领导访问之后呈现什么样的变化,就成为考察外交成败得失的重要指标。

  更进一步说,中国不但需要开放的国际舆论对话,更需要来自政府高层的舆论经营。这是打开国门搞好公共外交的一个典型方式。

  作为政府外交的主导者、当事人,国家领导人在海外媒体上的撰文,可以被视为中国战略的平实阐释,也可以被当作对海外公众与国家领导人的面对面交流。长期以来,我国舆论习惯以传达、学习的方式进行领导人的政治传播活动,而在当前媒体快速发展、对话日渐直接、舆论冲突也不断展现的年代,领导人既是最重要的政策制定者,又是最重要的政策传播者,当然也是最重要的舆论倾听者。

  就中欧关系而言,数十年来虽有议题变化,但是总体框架和存在争议领域却比较固定。我们不缺乏学者间的对话或者领导人间的外交活动,但更加平实、更加直接的舆论经营还不多见。李克强副总理发表在《俄罗斯报》或《金融时报》的文章篇幅虽不长”,却能从中读出中国政府官员的自信和坦率,引发国际舆论的思考和辩论,这恐怕是大家更期待的外交成果。

来源:周旭

作者:周旭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